介紹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組織、指導,北京華影文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聯合制作的一部電視劇。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介紹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希望能幫到你。
介紹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背景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組織、指導,北京華影文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聯合制作。導演吳子牛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嗜血導演”之稱,曾執導《天下糧倉》、《貞觀長歌》、《南京大屠殺》,憑《晚鐘》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導演。制片人高成生曾擔任《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大型影片的執行制片人。而該劇的劇本則耗時三年打磨,全景再現了改革開放初期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
介紹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組織、指導,北京華影文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聯合制作的一部電視劇。由吳子牛執導,馬少驊、薩日娜、張嘉譯、宋佳、印小天、何琳、于笑等主演。
該劇描述了1976-1984年的鄧小平,主要從1976年毛澤東同志逝世27天后開始寫起,直到1984年10月1日,鄧小平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國慶游行隊伍,游行隊伍中的大學生自發地打出代表億萬人民心聲的橫幅"小平,您好!"為止,期間歷經粉碎"--",結束十年動亂,進行撥亂反正,國家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對中國具有劃時代意義。
2014年12月17日晚,安徽衛視"2014國劇盛典"在京舉行,《北平無戰事》《紅高粱》《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產科醫生》等熱播劇并列十佳電視劇稱號。
2015年8月,在第17屆華鼎獎中,被評為全國觀眾最喜愛的電視劇作品。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相關新聞
張嘉譯零片酬出演習仲勛
2014年8月7日下午,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座談會暨首播儀式在京舉行,并發布了一組最新劇照。劇中,鄧小平由馬少驊扮演,毛澤東、周恩來分別由唐國強、劉勁扮演,薩日娜扮演鄧小平的夫人卓琳,張嘉譯飾演習仲勛。
8月7日,演員張嘉譯獨家向鳳凰娛樂記者證實零片酬出演習仲勛的消息,并說道:“其實不是只有我,當時片子在拍時,需要很多演員來主演,劇組的預算很緊張,再加上拍攝時間不長,我就拍了快一星期,所以就沒想說去收這個片酬。而且可以把這類的題材拍成劇,對我們是很有意義。”
鄧小平開播
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48集重大革命題材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東方衛視、四川衛視、深圳衛視將隨后跟播。該劇由著名導演吳子牛執導,匯集了馬少驊、薩日娜、沈傲君、宋佳、印小天、張嘉 譯、王茜華等眾明星加盟。劇中,青年演員馮文硯出演了“陶斯亮”一角,全景式地為觀眾真實展現陶斯亮這位“紅色公主”為父親陶鑄平反的曲折的過程。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相關評價
環球社評:《鄧小平》劇還原華國鋒等值得稱道
48集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8日晚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開播,立刻受到熱議。片子全景式再現了從1976年10月粉碎“--”,到1984年中國全面改革開放這八年中的中國政治歷程,除了鄧小平作為主角,片中出現華國鋒等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述了官方銀屏從未直接展示過的一些細節。這讓很多觀眾感到驚喜。這部片子對“脫敏”有突出貢獻,成為輿論的強烈印象。至于這樣的“脫敏”尺度是否令人滿意,以及這些“脫敏”是否足夠恰當,價值觀不同的人自然會有延伸性爭論,但這些爭論并不損害片子影響的高度正面性。談新中國的歷史,一直有一些敏感的“禁區”。在整個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里,禁區就更多一些。究其原因,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和諧,共識不足時,回避分歧就成了最常用的選擇。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體制根源,但不全是。問題在于,社會多元化和互聯網推動的全球化在將中國政治話語的一個個“禁區”團團圍住,這些禁區通常只能在官方輿論場上得到維持,民間的實際輿論擁有眾多渠道,禁區成了似有似無的東西。近年來,中國新的話語禁區明顯減少,但依然有一些。老的禁區打破了不少,但也有一些“維持了現狀”。我們認為這一大方向是積極的,《鄧》這部片子是其中有標志性意義的進展。最重要的或許是,要盡量減少話語禁區,這已成為執政力量和主流社會的共識。用限制人們談論敏感話題來推動社會治理,這只能是不得已時的權宜之計,而不能作為常規性手段使用,管理者們對此都已清楚。為打破那些仍存在的話語禁區,需要一些條件。它們包括,公開談論那些敏感事件和人物不會導致社會意識形態的劇烈混亂,也不會導致尖銳的政治猜測或沖突。此外,開放這些討論不能消耗國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家的過多注意力,更不能加劇不同人群之間的分裂。然而每一個敏感話題的超越,還是需要魄力。社會技術力量的進步對開放敏感話題形成倒逼,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像__、周永康被查處過程,輿論在事情尚有不確定性時就積極參與進來,恐怕就是合力造成的。回過頭看我們會發現,每一個敏感話題的公開,都對國家穩定最終形成積極影響。這些開放逐漸積累了社會的承受力,突發事件不再像過去那樣震撼,中國“什么都發生”,人們“什么都議論”,但社會穩定在表面無序中形成了韌性。這些經驗告訴我們,今后要盡可能避免新話語禁區的形成。每一個新話語禁區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政治或意識形態的“堰塞湖”,它今天封堵得越嚴密,就有可能積累出一些相應的負面作用。對于已有的話語禁區,應當看到,圍繞它們的某種“堰塞湖”已經形成,它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有些逐漸消解,實現話題開放的“軟著陸”。有些可能要等更長時間,等到社會有了更多共識之后,再逐漸放開。應當說,這是中國全社會面臨的考題,它不光是政府怎么做的事情。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中國社會上,對這個社會的問題和消除它們的難度,都多少是明了的。一方面我們呼喚全面的改革,包括逐漸鏟除導致話語禁區存在的那些文化和制度原因。另一方面我們應清楚,這樣的改革既有其自身的獨立性,也是全社會很多其他改革的集成過程。我們盡力而為,但決不可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看了介紹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