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發明創造的故事
古今中外有很多發明,來看看都有哪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1、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倫敦市郊一個貧困鐵匠的家里。他父親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時候連飯都吃不飽,有時他一個星期只能吃到一個面包,當然更談不上去上學了。
他特別喜歡電學和力學方面的書。法拉第沒錢買書、買簿子,就利用印刷廠的廢紙訂成筆記本,摘錄各種資料,有時還自己配上插圖。
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丹斯來到印刷廠校對他的著作,無意中發現法拉第的“手抄本”。當他知道這是一位裝訂學徒記的筆記時,大吃一驚,于是丹斯送給法拉第皇家學院的聽講券。
法拉第以極為興奮的心情,來到皇家學院旁聽。作報告的正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聽戴維講課。回家后,他把聽講筆記整理成冊,作為自學用的《化學課本》。
后來,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裝訂的《化學課本》寄給戴維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極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學界,因為據我的想象,科學能使人高尚而可親”。
收到信后,戴維深為感動。他非常欣賞法拉第的才干,決定把他招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奮,很快掌握了實驗技術,成為戴維的得力助手。
半年以后,戴維要到歐洲大陸作一次科學研究旅行,訪問歐洲各國的著名科學家,參觀各國的化學實驗室。戴維決定帶法拉第出國。就這樣,法拉第跟著戴維在歐洲旅行了一年半,會見了安培等著名科學家,長了不少見識,還學會了法語。
回國以后,法拉第開始獨立進行科學研究。不久,他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34年,他發現了電解定律,震動了科學界。這一定律,被命名為“法拉第電解定律”。
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學,從一個連小學都沒念過的裝訂圖書學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學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稱贊法拉第是“到現在為止最大的電學家”。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書房里看書時逝世,終年76歲。由于他對電化學的巨大貢獻,人們用他的姓——“法拉第”,作為電量的單位;用他的姓的縮寫——“法拉”作為電容的單位。
2、牛頓,是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附近的沃爾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倫敦病逝。
牛頓1661年入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5年獲文學士學位。隨后兩年在家鄉躲避瘟疫。這兩年里,他制定了一生大多數重要科學創造的藍圖。1667年回劍橋后當選為三一學院院委,次年獲碩士學位。1669年任盧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任皇家造幣廠監督,并移居倫敦。1703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他晚年潛心于自然哲學與神學。
牛頓在科學上最卓越的貢獻是微積分和經典力學的創建。
3、愛因斯坦是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國的烏爾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國的普林斯頓。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于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畢業后即失業。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在瑞士聯邦專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1909年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學教授,兩年后任德國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柏林大學教授,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離開德國,1933年10月定居美國。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貢獻,比如研究毛細現象、闡明布朗運動、建立狹義相對論并推廣為廣義相對論、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論完滿地解釋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固體比熱,發展了量子統計。并于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4、 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力學家。約公元前287年出生于西西里島的敘古拉,公元前212年卒于同地。
阿基米德早年在當時的文化中心亞歷山大跟隨歐幾里得的學生學習,關于他的生平沒有詳細的記載,但關于他的許多故事卻廣為流傳。他確立了杠桿定律,并稱“給我一個支點,我將移動地球”;發現了流體靜力學的基本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并用來鑒別皇冠的真假;曾設計了許多戰爭機械,對抗敵人的進攻……
后人對阿基米德給予很高的評價,常把他和牛頓、高斯并稱為有史以來貢獻最大的數學家。
5、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于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