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歷史小故事 曾國藩的歷史故事
曾國藩是以為令人尊敬的古人,大家知道哪些關于曾國藩的歷史故事呢?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曾國藩歷史小故事,希望你喜歡。
曾國藩歷史小故事一
有一次,李鴻章帶著三個人去見曾國藩,碰巧曾國藩出去散步,李鴻章便讓此三人在門口等候。
當曾國藩回來的時候,看到門口有三個人,他左邊看一眼,右邊看一眼,中間看一眼,什么話也沒說就走了進去。李鴻章問老師對此三人的評價,曾國藩回答道:“左側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側之人萬萬不可用;中間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鴻章對老師“一眼識英雄”非常敬佩,問其原因,曾國藩說:“左側這個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順了下來,不敢再與我對眼神了。
這說明他心地比較善良,但是氣魄不夠展開,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授予營務處副處長足矣。右側這個人,在我看他的時候,他不敢看我,當我不看他的時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顯這個人心術不正,所以萬萬不可用。
然而,中間這個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掃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說明此人心胸坦蕩,氣魄寬廣,可用,而且可以大用。”此時,李鴻章幡然領悟,并遵照老師的指點派用此三人。
在這三個人中,左右兩人已經無從考究,但是,中間這個人就是被李鴻章重用并成為晚清淮軍著名將領、臺灣第一巡撫的劉銘傳。這個識人的故事在當時被廣為傳頌。
曾國藩歷史小故事二
曾國藩在道光年間連年被提拔,升遷極快,十年之間連升十級,這是難得的恩遇:在升為正三品大員后,按規定,轎呢要由藍色換為綠色,護轎人也要增加倆人,而且乘轎是需要配備引路官和護衛的。但令百官詫異的是,曾國藩從升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邊不得不增加兩名護衛外,轎前不僅沒有引路官,連扶轎的人也省了去,且轎呢也沒有換成綠色,仍乘藍轎。
不久,曾國藩又升為二品大員,下人就為他薦舉了四名轎夫,要把曾國藩的四人大轎換為八抬大轎。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員準乘四人抬的藍呢轎,三品以上官員準乘八人抬的綠呢轎,俗稱八抬大轎。但這并非硬性規定,官員如達到品級而收入不豐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級達不到卻乘高品級的轎子就算違制,一旦被人舉報,不僅要受處分,嚴重的還要被革職、充軍。
其實,曾國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曉水滿則溢、人滿則忌的官場道理,對于可擺可不擺的架勢、可坐可不坐的大轎,一律是不擺不坐。雖然,曾國藩因乘藍呢轎而被下級官員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員出行,都知道向護轎的官員交代一句:“長點眼睛,內閣學士曾國藩大人坐的可是藍呢轎呢。”
曾國藩縱橫官場幾十載,正是憑借了這種低調、內斂的力量。
曾國藩歷史小故事三
明清京官之苦,時人皆知。作為七品京官的曾國藩年俸僅為45兩,外加作為津貼的“恩俸”和“祿米”也不過135兩。而后來的張之洞曾給京官算過賬:“計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須一金,歲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強自給。”彌補這樣大的收支赤字只有兩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饋贈,二是借貸。外官收入豐厚,為了構建關系網,每次進京,都要給熟悉的京官們送禮,名為“冰敬”、“炭敬”、“別敬”(意為夏冬買冰買炭等費用)。這筆饋贈,少則數十兩,多則數百兩。但是曾國藩很少利用手中權力為人辦事,所以這種饋送次數很少,于是借債就成為他經濟來源的主要部分。因為人品好,曾國藩借錢比較容易。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底,曾國藩已累計借銀400兩。這一時期,他在家書中多次出現“借”“欠”“窘”的字樣,艱難形狀,躍然紙上。
咸豐二年(1852)曾國藩墨绖(dié,指服孝)從戎,創建湘軍,從此開始了11年鎮壓太平軍的戎馬生涯。晚清軍隊是腐敗最烈的所在。吃空額、扣兵餉、出售兵缺,以及在軍營中設賭收費都是軍官們最普遍的營私方式。即使清廉之員,也可以憑“截曠”和“扣建”致富。國家統計的軍餉,是足員足月的全額。但一年當中,軍隊常有兵員死亡、退伍或者被淘汰,以新兵補充。新舊兵員不可能當天銜接,這中間會有空缺。空缺時的餉銀就節省下來,叫做“截曠”。國家計餉,都按每月30天算,農歷小月只有29天,省下的一天軍餉扣下來,叫做“扣建”。這兩筆銀子本應上繳國庫,但實際上誰都沒有繳。日積月累,為數甚巨。比如李鴻章帶淮軍幾十年,截曠和扣建積累巨大。他把其中一部分銀子存在直隸藩庫中,作為自己的“小金庫”,死后還存有800萬兩。
但曾國藩的宦囊并沒有因此而豐富。初出山之時,曾國藩表示:“不要錢,不怕死。”統兵之后,可以支配的金錢雖多,但他為“風示僚屬”和“仰答圣主”,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給了戰區災民,寄回家的錢反而比以前少了。
曾國藩立定主意不多往家寄錢,不僅因為要保持清廉之節,還因為他認定從小經過生活磨煉的人更容易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他在家信中說:“吾不欲多寄銀物至家,總恐老輩失之奢,后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
雖然官至極品,但曾國藩晚年生活仍然保持儉樸習慣。薛福成擬的《代李伯相擬陳督臣忠勛事實疏》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其(曾國藩)本身清儉,一如寒素。官中廉俸,盡舉以充官中之用,未嘗置屋一廛(chán,平民住所),增田一區。疏食菲衣,自甘淡泊,每食不得過四簋(guǐ,古代食具)。男女婚嫁,不得過二百金,垂為家訓。有唐楊綰(wǎn)宋李沆(hàng)之遺風(楊、李二人分別為唐宋名臣)。而鄰軍困窮,災民饑饉,與夫地方應辦之事,則不惜以祿俸之盈余,助公用之不給。”
這段敘述,應該說并沒有過分夸張。曾國藩愛穿著家人為其紡織的土布衣服,不愛著綢帛。曾國藩升任總督后,其鞋襪仍由夫人及兒媳、女兒制作。當時每晚南京城兩江總督府內,曾國藩夜閱公事,全家女眷都在麻油燈下紡紗績麻。通常他每頓飯只有一個菜,“絕不多設”。
同治十一年,曾國藩在兩江總督官署去世,終年61歲。他生前曾留下遺囑,喪事概不收禮。但曾國荃建議曾紀澤不要遵守此項遺囑,因為,一品大員的喪事,“實非巨萬可以了”,關系密切者,“似可以酌受”。但曾紀澤拒絕了此項建議。曾國藩自以為生前給自己留下的養老錢“極豐裕”,然而辦完喪事后,已經所剩無幾。
看過曾國藩歷史小故事的人還會看:
1.中國歷史寓言故事大全
2.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3.中國歷史趣味小故事
4.中國歷史上勵志故事大全
5.中國歷史上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