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經典故事 長征歷史故事
相信不少人在課本中對紅軍長征都有一定的了解,關于長征的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呢?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紅軍長征經典故事,希望你喜歡。
紅軍長征經典故事一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黎平會議,確定了中央紅軍向黔北進軍的正確戰略方針。黎平會議后,毛澤東參與最高領導層工作。紅軍在周恩來、朱德的直接領導下,按毛澤東“避實就虛”的正確主張行動,揮戈西進,所向披靡,連克數城。勝利中,廣大指戰員逐漸認識到“左”傾軍事路線的錯誤給紅軍帶來的危害,認識到毛澤東的正確,強烈要求盡快結束“左”傾錯誤領導,讓毛澤東回到紅軍的領導地位上來。而掌握紅軍領導權和指揮權的李德、博古置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決議不顧,仍頑固地堅持北上黔東、再入湘西的計劃,提出召開政治局會議重新研究,一路上爭吵不休,并散布“到了烏江南岸,紅軍就該拐彎了,應當沿著打前站的六軍團的路線前進”等流言蜚語,企圖分散紅軍主力,沿烏江右岸邊打游擊邊去湘西,實現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他們的行為引起部隊思想混亂。毛澤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不解決,將直接影響即將進行的烏江戰役。
12月下旬,蔣介石得知紅軍向烏江南岸前進,急忙改變兵力部署,命湘軍陳光中師和趙夢炎旅由黎平進駐劍河,王東原師駐錦屏、江口、沿河一帶,章亮基、陶廣2師向沅渡疾進,李云杰師向會同疾進;命薛岳兵團吳奇偉縱隊四個師、周渾元二個縱隊尾追紅軍至鎮遠、施秉、黃平、三穗一帶;命桂軍一個軍進駐都勻、榕江、獨山一帶;令川軍廖澤旅入松坎駐扎。同時,令黔軍王家烈、猶國才4個師集于平越(今福泉)、馬場坪、重安江等地域阻截,6個團防守江北從老君關渡以東至巖門渡以西百余里的十幾個渡口,以圖阻止紅軍“赤化黔北”,還沿江燒毀民房和船只,自以為烏江天險“扼險固守,可保無虞”。
面對這一嚴重局勢,李德、博古仍不放棄去湘西的意圖,提出要紅軍“一是不過烏江”在南岸打游擊;“二是回頭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為此,中共中央在紅軍到達猴場的當天(31日)下午5時左右至1935年1月1日凌晨,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史稱猴場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李富春、李德、博古、伍修權(翻譯)。會議通過激烈的爭論,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頭東進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錯誤主張,重申黎平會議決定,作出《關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基本結束了“三人團”對紅軍的軍事指揮權,初步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軍事指揮中樞,為遵義會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會后,紅軍遵照會議決定,把撤離蘇區以來的消極避戰變為積極作戰,主動出擊,恢復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建立革命政權的光榮傳統。紅軍按照黎平會議決定的“應堅決消滅阻攔我之黔敵部隊,對蔣、湘、桂諸敵應力爭避免大的戰斗,但在前進路線上與上述諸敵部隊遭遇時,則應打擊之,以保證我向指定地區前進”的方針,強渡烏江天險,攻占了遵義,掀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
紅軍長征經典故事二
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1軍團2師4團與紅4方面軍先頭部隊9軍25師74團在四川懋功達維地區勝利會師。1、4方面軍領導人互致賀電,熱烈慶賀長征中的兩大主力會師,并表示要在黨的統一指揮下,攜手共進,去爭取蘇維埃運動的更大勝利。會師時,中央紅軍約2萬人,4方面軍約8萬人。中央紅軍于會師后改稱第1方面軍。
1、4方面軍會合前后,在4方面軍工作的中央代表張國燾對當時的政治形勢的認識就同黨中央存在著分歧。黨中央認為兩個方面軍的會合為開創紅軍和革命發展的新局面,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因此,“總的方針應是占領川陜甘三省,建立三省蘇維埃政權,”目前應當先奪取松潘、平武,消滅胡宗南部。張國燾卻認為,革命形勢低落了,紅軍是在退卻。因此,他主張向西康發展,建立“川康政府”,實現其所謂“川康計劃”。
為了統一戰略思想,黨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會議。出席會議的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張國燾、王稼祥、博古、劉少奇、凱豐、鄧發,以及劉伯承、彭德懷、聶榮臻、林彪、林伯渠、李富春16人。
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首先作關于目前戰略方針問題的報告,著重闡述了以下三個問題:
一、關于戰略方針。1、4方面軍在會師以前的戰略方針是不同的。4方面軍決定西去懋功向西康;1方面軍決定到岷江東岸,并派支隊到新疆。兩個方面軍會師后在什么地區創建新根據地,首先要便利于我軍作戰,應力求具備如下三個條件:1.地域寬大,好機動。松潘、理番、懋功地域雖大,但路狹,敵人容易封鎖,我不易反攻。2.群眾條件好,漢族人口較多的地方。松潘、理番、懋功、溫川、撫邊等8個地區人口只有20萬,且藏民占多數。3.經濟條件好,要比較寬裕。松潘、理番、懋功一帶糧食缺少,牛羊有限,布匹不易解決,軍事補給困難,在大草原和游牧地,既不習慣又不安全。鑒于此,黨中央決定在川陜甘建立新根據地,而且必須迅速前進。
二、關于行動方針。目前1、4方面軍的戰略行動轉移,如向南是不可能;向東過岷江也不可能,因岷江東岸有敵兵力130個團,對我不利;向西北是廣大草原。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認為現只有一個轉向到甘肅。找應向岷山山脈以北背向西,這地域道路多,人口多,山少,我可用運動戰消滅敵人,以實現建立川陜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
三、關于戰略指揮。指揮問題的最高原則是:1.應集中統一,集中軍委。2.使作戰更有力量,須統一為左、中、右三個縱隊。3.為克服糧食、氣候、地形、少數民族區等各種困難,須加強政治工作。
在討論周恩來的報告時,張國燾首先發言。他雖然勉強地接受了中央政治局決定的北上在甘肅南部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但對中央北上戰略方針仍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他承認1、4方面軍會合后,消滅敵人更有把握,但對具體戰略方向,又含糊其詞。他認為:由于胡宗南部有20個團兵力牽制我們,還有蔣介石的部隊,“我們去甘南還是立足不穩的,還要移動地區,還要減員,所以去甘南,一定要取得主力打下胡敵至少打下他幾團,才能立穩運動戰中各個擊破敵人”。這就充分暴露了張國燾害怕敵人的力量,特別是怕胡宗南,因而主張避開胡敵,向川康邊方向發展的右傾思想。
彭德懷、林彪、博古、毛澤東、王稼祥、鄧發、朱德、劉伯承、聶榮臻、凱豐、劉少奇、張聞天等一致同意周恩來的報告提出建立川陜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認為這是前進的惟一正確的方針。實現這一戰略方針的關鍵是,應首先迅速攻打松潘,進占甘南,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建立革命根據地。還強調,統一組織與指揮兩個方面軍對實現戰略方針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毛澤東發言強調指出:我們的戰爭性質不是決戰防御,不是跑,是進攻,根據地是依靠進攻的。我們必須要高度機動,集中主力,迅速打破胡宗南軍向松潘前進,今天決定明天即須行動,應力爭6月突破,經松潘到決定的地區去。
博古發言還強調:必須有一定的地區根據地,做出模范來影響全國,現在甘川陜首先甘南,依靠群眾工作,游擊戰爭,這能影響全國。
會議最后一致通過了周恩來的報告提出的戰略方針,并責成張聞天為中央政治局起草一個會議決定。
1935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作出了《關于一、四方面軍會合后戰略方針的決定》。明確指出:“在一、四方面軍會合后,我們的戰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戰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造川陜甘蘇區根據地,使中國蘇維埃運動放在更鞏固更廣大基礎上,以爭取中國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國的勝利。”“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方針,在戰役上必須首先集中主力消滅與打擊胡宗南軍,奪取松潘與控制松潘以北地區,使主力能夠勝利的向甘南前進。”《決定》認為:“必須派出一個支隊,向洮河、復河活動,控制這一地帶,使我們能夠背靠于甘、青、新、寧四省的廣大地區,有利的向東發展。”《決定》還認為,大小金川流域,“不利于大紅軍的活動與發展,但必須留下小部分力量發展游擊戰爭,使這一地區變為川陜甘蘇區之一部。”《決定》最后尖銳地指出:“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方針,必須堅決反對避免戰爭退卻逃跑以及保守偷安停止不動的傾向,這些右傾機會主義的動搖是目前創造新蘇區的斗爭中的主要危險。”
兩河口會議確定的北上建立以甘南為中心的川陜甘蘇區根據地的戰略總方針,為一、四方面軍共同北上,深入發展革命運動,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面。
為貫徹兩河口會議的決定,中央軍委于6月29日制定了以奪取甘南,赤化川陜甘為目的的《松潘戰役計劃》,并將一、四方面軍分編為左、中、右三路北進。
紅軍長征經典故事三
沙窩會議后,張國燾在毛兒蓋召集四方面軍軍以上干部會議,非法審查中央路線,公開進行分裂黨和紅軍的罪惡活動。當時,敵人正加緊在南線進犯紅軍,造成對紅軍后方的嚴重威脅。據此,黨中央改變了夏洮戰役計劃,決定將紅軍主力集中到右路,主攻班佑。黨中央于1935年8月15日電示張國燾:“一、四方面軍主力,均宜走右路。左路阿壩只出一部,掩護后方前進”,“目前應專力北向”。19日,張國燾致電右路軍前敵總指揮部,一面同意中央15日的行動計劃;一面卻強調攻取阿壩的重要性。
為了進一步統一戰略思想,193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兒蓋舉行會議,著重討論紅軍主力的發展方向問題。到會的有:張聞天、毛澤東、博古、王稼祥、陳昌浩、凱豐、鄧發、徐向前、李富春、聶榮臻、林彪、李先念12人。朱德和張國燾因在前方指揮左路軍攻阿壩,未能參加會議。周恩來因重病也未到會。
毛澤東首先在會上作關于夏洮戰役后的行動問題報告。指出:我們到達夏洮地區以后,有兩個行動方向:一向陜西,一向青海、新疆、寧夏方向。報告認為,紅軍主力應向東向陜甘邊界發展,不應向黃河以西。其理由有四點:
1.從敵情來說,如我們向黃河以西,敵人則在黃河以東筑封鎖線,把我們限在黃河以西。這個地區雖然大,但多是草地、沙漠、人口也很少,將會發生很大的困難。因此,我們要迅速攻破敵人迫我向黃河以西的封鎖計劃,第一步占洮河流域,第二步占天水一帶,第三步在平涼一帶擊敵,向陜西發展。求得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
2.從地形來說,由蘭州至潼關一帶地域廣大,我們需要在廣大的區域建立政權,創造后方。
3.從經濟條件來說,西北要比黃河以東差,同時氣候寒冷,給養困難。
4.從民族條件來說,黃河以西大部是回族、蒙族,漢族很少,我們到西邊去,只能擴大回民的人民革命軍,而不能擴大紅軍本身。
基于上述四方面條件,紅軍主力應向黃河以東,支隊向黃河以西去破壞敵人的封鎖計劃。報告指出:夏洮戰役的目的,主要是得到洮河流域的東岸。我們應以洮河流域為基礎建立川陜甘革命根據地。因為這一區域,背靠草地,四川軍閥很難來;西北靠黃河,便于作戰;同時又可以黃河以西為退路。將來向東大大發展時,后方應移到甘肅東北與陜西交界的地區去。
陳昌浩、王稼祥、凱豐、林彪、博古、徐向前在發言中,一致同意毛澤東的報告。他們認為向東是轉入新的形勢;向西是軍事上及政治上的退卻。這個問題是關系于前途的關鍵。為達到這一戰略目的,左路軍一定要向右路軍靠攏。但與會者也充分估計到左路軍不來與右路會合的可能性。
毛澤東作會議討論結論時再次強調:向東向西是一個關鍵。如果不采取積極方針,將要給敵人迫向西。所以我們應采取積極的向東的方針。左路軍應向右路軍靠攏,我們應堅決堅持向東打,以岷州洮河為中心向東發展,不應以一些困難而轉移向西。
會議最后通過由毛澤東起草一個決議,作為對兩河口會議通過的《關于一、四方面軍會合后戰略方針的決定》的補充。
會議通過的《關于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的主要內容是:
一、根據敵我情況,為實現兩河口會議的決定,要求主力部隊迅速占取以岷州為中心之洮河東岸地區,并依據這個地區向東進攻,以便取得陜甘之廣大地區,為蘇維埃運動繼續發展之有力支柱與根據地。
二、開辟甘陜地區,不論目前與將來之發展上,都是有利的,而且依據我們現有的力量,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三、為著實現這個戰略決定,當前的夏洮戰役是一個有決定意義的關鍵。因此,應力爭控制洮河,首先是洮河東岸地區,粉碎敵人蘭州、松潘封鎖線之計劃,以處于有利的機動地位,而便利于繼續戰勝敵人。“集結最大限度的主力于這個主要方向,堅決與果敢作戰,靈活與巧妙的機動,是這個戰役勝利之保證。”
四、“政治局認為在目前將我們的主力西渡黃河,深入青、寧、新僻地,是不適當的,是極不利的”。“目前采取這種方針是錯誤的,是一個危險的退卻方針。”這個方針之政治來源是畏懼敵人,夸大敵人力量,失去對自己力量及勝利信心的右傾機會主義。
毛兒蓋會議是兩河口會議、沙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這次會議確定的以岷州洮河為中心向東發展的行動方針,是對兩河口決定的補充,對于明確紅軍主力發展方向,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危險,起了積極的作用。
看過紅軍長征經典故事的人還會看:
1.紅軍長征的故事
2.紅軍長征感人的故事 長征感人故事
3.紅軍長征的故事
4.紅軍長征的小故事
5.紅軍長征的感人故事 紅軍長征中發生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