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歷史故事
回憶歷史,那些偉人所走的事,那千千萬萬的歷史故事,你讀時總會有些許感動吧?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感人歷史故事,歡迎欣賞閱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感人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
感人歷史故事篇一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里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境還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伙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后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于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于他天資聰明,后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于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感人歷史故事篇二
我國有這樣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發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胡須成一個隸書“一”字。也許大家并不陌生,他就是魯迅。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他為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把一生交給了黨,在他生病的前幾天還仍然工作著。他為中國的兒童們翻譯了許多本書。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戰斗了一生。呼起了中國,也拯救了中國。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國文化的主將。無數人曾受過他的關懷、愛護。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去世了許多人都很悲痛。
魯迅先生一生的時光都在創作上,然而正是這些創作呼醒了中國人。魯迅先生雖然去世了,但他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永遠都是偉大的人。
魯迅先生憂國憂民,受人尊敬。他用他的一支筆、一顆心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業。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愛憎分明,所以才贏的那么多人的愛戴。有的人雖生實死,卻行尸走肉;有的人雖死猶生,卻精神不朽。有的死重于泰山,有的死輕于鴻毛。而魯迅先生是重于泰山的,因為他的一生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奉獻的。
雖然魯迅先生去世很久了,但我時常在想:這樣的文豪世界上有幾個?我也時常學習他那種愛國、愛民的精神,也時常用他的名言鞭策自己,不斷進步。也時常記得魯迅先生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
感人歷史故事篇三
關羽,是情義的化身,我感覺在《三國演義》中,感情最強烈的是關羽的描寫。降曹以后,不忘兄長,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于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操見公如此,愈加敬服。關公自到許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關公盡送入內門,令伏侍二嫂。卻又三日一次于內門外躬身施禮,動問二嫂安否。二夫人回問皇叔之事畢,曰“叔叔自便”,關公方敢退回。操聞之,又嘆服關公不已。一日,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袍一領相贈。關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操笑曰:“云長何如此之儉乎?”公曰:“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于上。”操嘆曰:“真義士也!”曹操的恩賜也在很大的程度深深感動了關羽,于是就有了解白馬之圍,斬顏良,誅文丑。但為了見到劉備,他又不惜過五關斬六將,他是一個及盡人情的人,盡管他報答過曹操,但最后在華容道,他寧可自己領死也要放曹操,可見”情義”在他這條硬漢身上的位置。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與漢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屬國。「蘇武留胡節不辱,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決不背叛祖國的氣節,流芳百世,傳唱千古。
據《史記》載,韓信年少時,家中困難,常到城下釣魚,經常吃不飽,有一位靠為別人漂洗為生的老婦人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一連幾十天,韓信深受感動,要重重報答她,可是漂母嚴肅地說:“我是愛惜你,才送飯給你吃,難道是希望得到你的報答嗎?”韓信深受震動,從此更加發奮學習,在以后的楚漢戰爭中,終于大展雄才,建立了不朽功績。韓信作了大后,贈漂母一千金,在漂母死后,在淮安建了漂母墓。
看了感人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