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歷史故事
遼朝(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的封建王朝。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遼代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
遼代歷史故事篇一
太平興國四年(997年),宋太宗率大軍親征北漢,兵圍太原,楊業隨北漢主劉繼元出城降宋。太宗早聞楊業大名,見楊業歸降,大喜過望,命為左領軍衛大、鄭州防御使,并復其姓名為楊業,仍帶兵鎮守代州。楊業自歸附宋朝以后一直帶兵馳騁在河東的抗遼戰場上。
太平興國(980年)三月,遼景宗發兵10萬攻雁門,當時楊業只有數百名騎兵,無法與遼軍硬拼,他出奇兵抄小路繞到雁門關以北,從遼兵的背后殺出,與潘美前后夾擊,大敗遼兵,殺死遼朝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楊業因此被提升為云州觀察使。自此契丹人都畏懼楊業的威名,每同宋軍作戰,只要一看到楊業的旗幟,就悄然引兵退走。但楊業卻遭到其他宋將的妒忌,有的甚至上書誹謗他,幸好太宗不信那些不實之詞。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定再次北伐遼朝,分三路出擊。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云應朔等州行營都部署,命楊業為副帥,率領西路軍出雁門關。起初,西路軍進展迅束,連克云(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北)四州。但由于曹彬、米信率領的東路軍進攻幽州失利。宋太宗即命西路軍撤退,并把云、應、朔、寰四州吏民遷往宋境內。當潘美、楊業撤軍至朔州南面的狼牙村時,遼兵已攻陷寰州,楊業見遼兵勢盛,不宜同遼兵爭鋒,主張繞道而行,避開正面強大之敵,于途中的石碣谷布列3000強弩,再以騎兵援于中路,這樣就可保證撤退的宋軍將士和被遷的四州吏民安全回到宋朝境內。
這個作戰計劃遭到潘美和監軍王侁、軍器庫使劉文裕等人的反對。王侁說“現有數萬精兵,不必如此膽怯畏敵,而應直趨雁門北川”,楊業以為這個冒險舉動必遭失敗。王侁竟指責楊業空有無敵的稱號,并詆毀他遇敵有意不戰,是懷有異志。楊業作為一個從北漢歸降宋朝的將官,最忌諱別人誹謗他對宋朝懷有二心,于是他氣憤地說“我楊業不是怕死,只是認為時勢不利,不能讓士卒白白死亡而又不能立功,既然你們指責我不去死,我就先死在你們之前好了。”說完就帶兵向朔州進發。
臨行前,楊業老淚縱橫對潘美說:“我此去必定要失利,我楊業本是北漢降將,按理早該被處死了,但是皇上不殺我,反而讓我帶兵,我不是故意放著敵軍不去出擊,而是想尋找戰機,爭取立尺寸之功以報國恩,今天諸位指責我有意避敵,我楊業一定先死于敵人手中。”接著他指著陳家谷口(今山西朔縣南)說:“請你們在此布置步兵強弩,分左右兩翼準備救援,待我楊業轉戰到這里,你們就用步兵兩面夾擊相救,不然,將會全軍覆沒”。潘美答應了楊業的請求,在陳家谷口布下了陣,以備救援。可是過了不久,王侁見楊業沒有回來,以為楊業已擊敗遼兵,為了爭功,他擅自領兵離開谷口,潘美作為主帥對這種行為不僅沒有阻攔,自己也跟著離開了。當潘美和王侁率軍離開陳家谷口10公里遠的時候,就聽到楊業兵敗的消息,他們非但不前去援救,反而率兵逃跑。
楊業遭到遼軍的伏擊,率所部同占絕對優勢的契丹兵作戰,自正午至傍晚,輾轉退至陳家谷口,眼望著潘美、王侁的援軍,可潘、王二人竟置楊業于不顧,只管自己逃命去了。楊業至此仰天長嘆:“此遭必死矣”,將士們抱頭痛哭。當契丹追兵又蜂擁而至時,楊業身邊僅存100多名宋軍將兵,感到再戰,也是徒勞,便命他們自謀出路,若能生還也好回去把這次戰斗的情況向宋太宗報告。眾將士為楊業的真誠所感動,皆死戰不愿離去。這時契丹兵越圍越多,最后部下將官和士兵全部壯烈殉難,只剩下身負十數處重傷的楊業,仍奮力殺敵,直到坐騎受了重傷不能行動,才被契丹兵所俘,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役中戰死。
楊業自被俘后,絕不向契丹低頭投降,他想到自己對宋朝一片忠心,卻遭到奸臣陷害,以致兵敗被俘,無限悲憤,決心用絕食而死來表白自己的一片赤膽忠心。這位威震敵膽的沙場老將,在絕食3天后,死于被押解往燕京的途中。楊業之死,使北宋朝野震動。當時許多人聽了楊業受陷害以及同部下一起英勇不屈壯烈犧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跡后,都為之流下熱淚。為了褒獎楊業為國捐軀的英雄行為,宋太宗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節度使。他的兒子延朗(后改名延昭)、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延彬亦因此得到升遷。潘美受到削奪三任的處分,王侁則被除名編管。
楊業的七個兒子中,楊延昭最負盛名,他繼承了父親事業,亦馳騁在宋朝抗遼的戰場上,也是一代名將,楊延昭在青少年時,就深得楊業的喜愛,認為“此兒類我”,每次出征,都把他帶在自己身邊,經受戰斗鍛煉。雍熙北伐,楊業攻應、朔等州時,延昭為其先鋒,英勇殺敵,在朔州城下被流矢射穿了胳臂,他仍然不下戰場。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御遼軍侵擾。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貴族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當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東),九月初,遼軍攻遂城,楊延昭等人飛書告急,請求增兵為援。河北大將傅潛畏怯不敢出,遂城遂為遼軍所困。于是,遂城城小無備,遼軍攻圍甚急。楊延昭雖指揮部隊將他們一次又一次打退,而由于蕭太后親臨城下,自執桴鼓督戰,矢飛如雨,危勢并不稍減。城中守軍不滿3000,眾心危懼,延昭則從容自若,悉發城中居民丁壯登城,被甲執械,日夜護守。一直堅持到十月間。時當初冬,本不甚冷,適值寒潮,氣溫驟降,楊延昭命城中軍民汲水澆灌城墻,一夜之間城墻變得又堅固又光滑,遼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過遂城進攻別處。這次戰役結束后,楊延昭等即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特意召他詢對邊策,并稱贊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咸平四年冬,契丹再發兵寇邊,楊延昭與楊嗣共守保州,設伏兵于遂城西北之羊山,待遼軍攻城,即以少數騎兵自北誘之,且戰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盡殲遼軍。楊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團練使,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當地居民為紀念這一勝利,因改羊山為楊山,或曰“藏兵山”。
景德元年(1004年),遼圣宗、蕭太后率兵大舉南侵,一直深入到黃河北岸的澶州,宰相寇準信賴楊延昭等名將,力主抵抗。楊延昭當時上書建議,乘遼兵大舉南下之際,出兵取幽、易等州,但宋真宗根本沒有挫敗遼軍的信心,楊延昭的建議沒有被采納。澶淵之盟訂立后,楊延昭以為國恥,乃拒絕朝廷“勿傷北朝人騎”之命,與張凝、石普等痛殲遼軍游騎不止。及遼軍北退又不顧朝廷“勿追契丹”之命,獨率所部萬騎,進抵遼朝邊界,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景德二年楊延昭升任莫州防御使,并出知保州,后又任高陽關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線的邊防。
楊延昭也像他父親楊業那樣智勇善戰,能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他前后守衛邊境20多年,威名也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稱之為“楊六郎”。他死后,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連敵方契丹人也舉哀致敬。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也是一名武將,在北宋中期曾在陜西對西夏作戰。還曾隨狄青討廣源州蠻儂智高,都有戰功,后來楊文廣還出任過定州守將,為抗遼斗爭獻策。
遼代歷史故事篇二
遼道宗耶律洪基,字涅鄰,是遼朝第八位皇帝;遼興宗的長子。1055年繼承帝位,改國號為清寧。繼位后,他奉興宗的弟弟耶律重元(也就是當初,向興宗告密,使一心要扶持自己為帝的母親,因事敗而“躬守慶陵”的那位小盆友)為皇太叔,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
盡管已經達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但是,這個耶律重元還是覺得心里很不平衡,在他兒子涅魯古幾次三番的慫恿下,他終于決定搶班奪權了。其實,他這么極度郁悶、極度不平也是有原因的,當初,他給哥哥報信,使自己的老媽功敗垂成,究竟出于什么目的暫且不論,確實是讓興宗躲過了一場災難,從那以后他便開始以大功臣自居,遼興宗也對這個弟弟非常的感恩,贊不絕口、封賞不斷,不知道怎么報答才好。甚至,在一次酒醉后,做出了一個腦殘的承諾:答應死后傳位給耶律重元。重元竊喜不已,盡心盡力的輔佐老哥。其實,興宗當時根本就是隨口那么一說,等到時隔多年,自己崩殂傳位給兒子的時候,早就把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重元就仿佛一個被玩弄的怨婦,失落和憤懣到了極點、、、、、、公元1063年7月,耶律重元假稱有病,想誘使道宗于出獵的時侯,順路去探望他,然后乘機刺殺耶律洪基而篡奪皇位。他秘密串聯了陳國王陳六、知北院樞密事蕭胡睹等四百人聯合謀反,在遼史上稱做“灤河之亂”。
宮人耶律良發覺了這個陰謀,及時密報給了皇太后(仁懿太后)并轉告給耶律洪基。這個稀里糊涂的耶律洪基還不信,派人去召涅魯古,還想當面辟謠呢。結果使者被拘留,經過幾次嘗試才僥幸脫逃回來,這個時候的遼道宗才如夢方醒,急忙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帶兵去平定了叛亂。重元所聯絡的那些叛軍本就是些烏合之眾,不過是跟在他后面虛張聲勢,一旦造反成功,好分些殘羹剩飯。朝廷大兵一到,那些士兵、黨羽便四散奔逃,有的歸順遼道宗,有的干脆各自奔潰。耶律重元小盆友北逃,最后走投無路,自殺了,耶律涅魯古則被他自己的侍衛射殺,灤河之亂以失敗告終。
這個道宗是個記吃不記打的主,不辨忠奸,又犯了任用讒臣的毛病。平亂以后,他迫不及待的開始重用耶律仁先、耶律乙辛。殊不知,這兩人較之重元,更加奸佞,結果使大遼的國運愈漸衰微。
耶律乙辛加封太子太傅后仍不滿足,一心篡權,他把目光落到太子耶律睿身上。但是,他不敢輕易下手,因為,他對才氣超人,賢淑溫良的懿德皇后蕭觀音很是忌憚。蕭觀音足可稱遼代才女第一人,陪丈夫狩獵時,那一首: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猛虎不投降。其豪氣令多少男兒自嘆不如。
耶律乙辛決定,來一個釜底抽薪,先除掉皇后,再對太子下手。公元1075年,他伙同宰相張孝杰,誣告皇后蕭觀音和伶人趙惟一私通,耶律洪基可能是烈酒喝的太多,把腦子燒壞了,不加查實,就逼令皇后自律浚殺,史稱“十香詞冤案”,古今難得的一代才女就這么含冤被害,
接著,公元1077年,耶律乙辛又誣告太子耶謀圖搶位,弱智的耶律洪基不顧太子百般申辯,將他囚禁了起來。不久,耶律乙辛派人暗殺了太子,謊報太子是病死的。耶律洪基要召見太子之妻,耶律乙辛又殺死太子妻子以滅口。后來,一位姓李的婦女向道宗進“挾谷歌”,道明原委,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兒女接進宮,1079年7月,耶律乙辛又乘道宗游獵的時候欲謀害皇孫,道宗接納大臣的勸諫,命皇孫一同秋獵,才化解了耶律乙辛的陰謀。至此,耶律洪基才察覺耶律乙辛一伙的險惡用心,于公元1081年開始,廢黜了耶律乙辛及其黨羽,并開始誅殺其親信與家人。同年10月,耶律乙辛企圖帶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難,因事泄被誅。
遼道宗耶律洪基雖然是個十足的昏君。卻與他老爸興宗一樣,才氣滿盈。通音律,善書畫,愛好詩賦,其詩作都收錄于《清寧集》。他與臣下有“詩友”之交,常以詩賜戚臣。他送給當時的遼丞相李儼的那首《題李儼黃菊賦》,堪稱遼詩詞中的經典: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猶覺有余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當時的契丹貴族崇尚漢文學,詞賦作品受唐詩影響較深,講究韻致,有積極學習吸收唐文化的傾向。又具備北方民族的鮮明特點,對后來滿蒙時期的塞外文化都很有影響,在我們法庫地域出土的眾多歷史文物,都具有以遼道宗為代表的,鮮明的契丹文化的烙印。
耶律洪基為人昏庸,忠奸莫辨,迷于酒色,殘害骨肉,使社會矛盾激化,遼國由強盛轉向衰落的速度進一步加快,最終成為了遼代的掘墓人。
遼代歷史故事篇三
遼渭州古城,位于如今的法庫縣葉茂臺鎮,西二臺子村東北方向一華里左右的地方。《遼史》卷三七《地理志一》有如下記載:渭州,高陽軍,節度。駙馬都尉蕭昌裔建。尚秦國王隆慶女韓國長公主,以所賜媵臣建州城。顯州東北二百五十里。遼制,皇子嫡生者,其女與帝女同。戶一千。
蕭昌裔,一名蕭匹敵,據說,他出生不到一個月,父母就先后去世了,可以說是個苦命孩子,后來他被收養在禁宮之中。因為從小聰穎好學,文武兼備,身受當時的仁德皇后蕭菩薩哥喜歡。長大后,與秦晉王公主結婚,拜為駙馬都尉。1025年,被封為殿前都點檢。
1029年,遼圣宗統治末年,遼東京戶部使韓紹勛在當地強行實施新賦稅制度,加重了渤海人民的負擔,引起民眾不滿。戶部副使王嘉又強徵民夫運粟米到燕地,百姓苦不堪言。同年的8月,渤海王族、遼東京舍利軍大延林率眾起事,殺了韓紹勛、王嘉等官員,囚禁東京留守、駙馬都尉蕭孝先及南陽公主,自立為帝,國號興遼。南北女真人紛起響應,高麗也停止向遼納貢,令遼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大受威脅。
蕭匹敵臨危受命,帶領自己屬下的高陽軍與南京留守蕭孝穆前往討伐。二人深諳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法精髓,設計出以城圍城的計策,在城外建起一圈土城,把叛軍圍在遼陽城內數月之久,蕭匹敵“布重兵據其要害,絕其西渡之計、、、、、、”這樣,城中的糧食漸漸短缺,人心惶惶。東京守將楊詳世暗中與蕭匹敵聯系,開城投降,于是,蕭匹敵生擒了大延琳,這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就這樣兵不血刃的被搞定了。遼圣宗對二人,尤其是蕭匹敵稱贊不已,冊封他為蘭陵郡王。
封王之后的蕭匹敵,仕途上春風得意,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封地,并被恩準興建州城。他在自己的領地上巡視許久,他對即將興建的州城要求很高:四周要水草豐美,便于放牧牛羊;又要土質肥沃,便于農耕,還要具有一定的軍事意義、、、、、、經過深思熟慮,蕭匹敵最終決定,將州城建在當時的重鎮顯洲的東北部2百多華里的地方,也就是如今的法庫縣葉茂臺鎮西二臺子村附近,名曰“渭州”,其性質是典型的頭下軍州。
頭下軍州是遼朝一種特殊建置。遼諸王、外戚、大臣所領有的頭下軍州都可以可建城郭。在每次的對外征戰中,貴族成員都是重要的統兵將領。他們在戰爭中總是能夠擄掠大量人口,所俘掠的人口,年輕力壯的,充實到自己的家兵隊伍里,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在國內外的軍事行動中,這些家兵均發揮了重要作用,蕭匹敵的高陽軍,就是這些家兵中最具實力的。而婦孺老人,則變成自己的子民,開荒種地,所收獲的糧、棉除了自用以外,全部上繳,以供養軍隊。
根據現在的遺址來看,渭州古城大體為土筑結構,呈平面方形,面積大概有近十萬平方米,里面的配套設施和建筑非常完備。古城遺址里出土了大量的瓷器、農具以及生活用品,可以想象出,當時這里人丁興旺,富庶繁華的景象,也從側面反映出它的主人蕭匹敵,在當時的地位是何等榮光、、、、、、
公元1032年,遼圣宗病危。興宗即位,其生母欽哀皇后蕭耨斤一度獨攬大權,與仁德皇后蕭菩薩哥不和。位高權重的蕭匹敵因為很受仁德皇后所喜歡,便成為了蕭耨斤的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便唆使一個叫馮家奴的護衛,誣告仁德皇后弟弟蕭浞卜與蕭匹敵謀逆,擁仁德皇后攝政,妄議立新皇帝。
蕭匹敵的妻子秦晉王公主聽到這個消息,對他說:“爾將無罪被戮。與其死,何若奔女直國以全其生!”意思是,你將蒙受不白之冤,與其這么死了,不如投奔女直國,保住性命,以圖東山再起。那時,大遼有幾十個附屬國,女直的實力相當強大,國主一直十分欣賞蕭匹敵,逃到那,他的人身安全基本可以得到保障。蕭匹敵卻說:“朝廷詎肯以飛語
害忠良。寧死弗適他國 。”意思是,朝廷竟然相信流言蜚語,殘害忠良,我已心如死灰,生亦何歡呢?但是,我今生絕對不會背叛國家的!于是,一代忠臣良將,就這么被欽哀皇太后迫害致死,含冤而終。
那破敗的渭州古城,歷經斑駁和滄桑,靜默千年,目睹了一代王朝的興衰,伴隨著歷史的變遷,但,忠臣良將蕭匹敵,和關于他的傳奇故事,會與這古城址一起,永久的鐫刻在一代又一代法庫人的記憶中!
看了遼代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