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劉伯溫簡介
劉基,字伯溫,謚曰文成,是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上的劉伯溫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上的劉伯溫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xué)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早年求學(xué)
劉基好學(xué)敏求,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xué)。閱讀速度極快,據(jù)說“讀書能一目十行”。12歲考中秀才,鄉(xiāng)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xué))讀書。他從師習(xí)春秋經(jīng)。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jīng)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xué)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jù)文義,發(fā)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jīng)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jīng),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xué)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xué),師從處州名士鄭復(fù)初學(xué)程朱理學(xué),接受儒家通經(jīng)致用的教育。鄭復(fù)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后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shù)學(xué),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鉆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訪程朱理學(xué)故里---徽州,得知歙縣南鄉(xiāng)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擱船尖),原來這里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不僅找到了《奇門遁甲》而且還結(jié)識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劉基的虛心好學(xué)和出眾才智,使他在這里學(xué)就和掌握了豐富的奇門斗數(shù)知識,回家后就在家鄉(xiāng)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征(唐)、諸葛孔明(三國·蜀)之才。元統(tǒng)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從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坎坷仕途
十四世紀(jì)五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元王朝政權(quán)逐漸走向全面崩潰的時期。元王朝建立半個世紀(jì)以來,用極端野蠻落后的方式統(tǒng)治中國,對廣大人民進行了無情的屠殺與殘酷的剝削,人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國大地上到處出現(xiàn)了農(nóng)民起義與暴動,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貪婪昏憒、醉生夢死;一面是水深火熱、揭竿而起。在這樣的情勢下,劉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與元朝統(tǒng)治階級合作,沆瀣一氣,最后同歸于盡;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邊,共同埋葬貪婪殘暴的王朝。作為一個崇尚氣節(jié)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劉基選擇了后者,盡管那里布滿了荊棘。仕途坎坷蟄居隱退劉基考中進士后,在家閑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作為天子門生,他還是無限感激元朝皇帝賜給他這一施展才華的機會,以實現(xiàn)自幼立下的宏圖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華和忠誠,去干—番大事業(yè)。 縣丞雖然是個輔佐縣令的小官。劉基并沒有因為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zé),他勤于職守,執(zhí)法嚴(yán)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xiāng)間,體察民情,發(fā)現(xiàn)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jié)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后,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jīng)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jù)后,對幾個劣亦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yán)懲,并對縣衙內(nèi)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fēng)氣很快就有了好轉(zhuǎn)。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贊譽。
在任官的五年內(nèi),處理地方事務(wù)的原則是“嚴(yán)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于發(fā)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quán)。因此受到當(dāng)?shù)匕傩盏膼鄞鳎驗樗恼保胤胶兰潓λ拗牍牵傁胝沂露讼莺λ业瞄L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于禍患。
辭官后,劉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后來因檢舉監(jiān)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zé)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助明開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yīng)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xiàn)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針對當(dāng)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zhàn)、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并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zhí)煜铝x師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并得以實現(xiàn)。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xué)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劉基為丞相,但劉基一再推脫,只好作罷。這并不是劉基的客氣,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因此申請還鄉(xiāng)。朱元璋授命他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并封為誠意伯。劉基的功勞對于明朝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態(tài)開始發(fā)生變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所有帝王的一貫思維,只不過在朱元璋那兒更變本加厲,更刻薄寡情。本來第一個要收拾的是獨攬大權(quán)的丞相李善長,因為李嫉恨劉伯溫,朱元璋就選擇劉伯溫充當(dāng)殺手。“太祖以事責(zé)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勛舊,能調(diào)和諸將。’太祖曰:“是數(shù)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明史列傳16》)盡管劉伯溫說得都是大道理,不過他心里應(yīng)該明白,讓他出來收拾李善長,既是利用,也是試探他的忠誠度。他一旦受命或可減輕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則齒寒,此例一開,以后朱元璋對待開國功臣元老就會換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義之舉,按劉伯溫的個性是絕不可為的。正因為如此,第二年他就請退,告老還鄉(xiāng)了。
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劉基雖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于歌功頒德的應(yīng)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據(jù)說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fēng)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帶了御醫(yī)去探望。御醫(y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zhuǎn)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y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yī)所開的藥之后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后,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yǎng)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dāng)?shù)男暮H孪卵呀?jīng)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xiāng)。回家后,拒絕親人和鄉(xiāng)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后,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后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后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xué)習(xí)這門學(xué)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lǐng)在寬柔與剛猛循環(huán)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yǎng)道德,法律則應(yīng)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shè)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yōu)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xù)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后的心意與所學(xué),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農(nóng)歷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于鄉(xiāng)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并決議劉伯溫應(yīng)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蟄居隱退
1346年(至正六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1348年(至正八年),劉基結(jié)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dāng)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xiāng)。回到故鄉(xiāng)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wù)是幫助當(dāng)?shù)卣蕉ㄕ銝|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歷史上真實的劉基并非神仙,不過按今天的頭銜,可算是哲學(xué)家、謀略家、文學(xué)家、軍事理論家、易學(xué)家、天文學(xué)家等,其著述也廣泛涉及到了這些方面,“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并為一代之宗。”(《明史點·列傳十六》),其《郁離子》想象詭異,寓意深遠,有如《莊子》,《百戰(zhàn)奇略》更是兵書寶典(后人對是否伯溫所作尚有爭議),天文歷數(shù)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觀象玩占》傳世,此外還著有歷書《玉洞金書》一卷,《注靈棋經(jīng)》二卷,《解皇極經(jīng)世稽覽圖》十八卷。頗為奇特的是,和羽扇綸巾、談笑自若的傳統(tǒng)學(xué)士名臣儒雅瀟灑的形象不同,劉伯溫身著布衣,威猛剛烈,“虬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jié),論天下安危,義形于色。”全然一副梁山好漢的模樣。
人物評價:
蔡元培稱他:“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日本學(xué)者奧野純評價他:“際會風(fēng)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規(guī)模,又闡一代之文章,蓋誠意伯劉公一人而已矣。”
民諺有云:“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節(jié)軍事諸葛亮,后世軍事劉伯溫。”
劉伯溫功成身退的故事:
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伯溫在功成之后,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其原因亦是主動與被動兩種因素相撞促成的結(jié)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xué)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
劉伯溫為了免遭朝廷官場斗爭的不測之禍,隨即上書明太祖,要求辭仕過隱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報國志得以實現(xiàn),位至開國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這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思想性格,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時曾得罪過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諫不諱。因此,他想盡早從官場的旋渦中抽出身來,激流勇退。
洪武四年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里,在鄉(xiāng)間每日讀書吟詩,飲酒奔棋,謝絕同一切官府來往,靜心修養(yǎng),樂哉快哉。說劉伯溫上書請求辭職含有被迫原因,還可以從他后來被朱元璋剝奪俸祿一事加以佐證。
公元1373年,胡惟庸當(dāng)上了亟相,他對劉伯溫曾經(jīng)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擔(dān)任丞相一事,懷恨在心,故誣陷劉伯溫在故里謀占有王氣之地為自己墓地,圖謀不軌。朱元璋因疑心極重,遂于第二年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進京說明真情,不想在京積憂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鄉(xiāng)里,一月后逝世。
如果劉伯溫在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隱退故里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于后來遭到剝奪俸祿的冤屈。由此看來,政治斗爭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遲,否則,雖辭職也難保全終身。
朱元璋為何屢搶劉伯溫兵書?
明洪武八年(1375年),告老還鄉(xiāng)的大明軍師、誠意伯劉伯溫病危,臨終前對守候在身邊的兒子劉璉、劉仲景說:“我死后擔(dān)心會給家里留下禍害,我寫的兵書《百戰(zhàn)奇謀》乃我一生心血,可惜沒有找到傳人……本想把這本書獻給皇上,但皇上多疑,就是獻上去了他也不會相信,倒不如燒了可保一家人平安……”第二天他就在昏迷中死去了。
果然,劉伯溫的死訊報到京城后,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去青田縣吊喪。胡惟庸到劉伯溫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兵書《百戰(zhàn)奇謀》。劉璉告訴胡惟庸,父親已把兵書燒了,給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離子》和一封信。胡惟庸了解劉璉兄弟,知道兩人都是至誠君子,不會也不敢欺騙朝廷。在安葬了劉伯溫后,胡惟庸就帶著沒有燒完的殘存書稿和軍師給皇上的書本信件,馬上返回了京城。回京后,胡惟庸把書本信件交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一見是《郁離子》就仍在一邊。回到寢宮,朱元璋坐臥不安。他很了解劉伯溫,視兵書比生命還要寶貴,他怎么會舍得燒掉?他那才智平平的兩個兒子雖然不是理想的傳人,可劉家有子就有孫,孫又生子,子又生孫,說不定劉家哪一代出個奇人,這部為大明打下江山、立過汗馬功勞的奇書,不也會教劉家人從朱家人手里奪走江山嗎?怎么辦?一個尋找兵書的計謀很快在朱元璋的腦中釀成。
劉伯溫“三七”那天,胡惟庸再次來到劉家,說是奉皇上之命要取走軍師生前留下的所有書信和書籍,因為那些書信和書籍中有機密。胡丞相像抄家似的把劉伯溫所有的書信、書籍都拿走了,可仍然沒有發(fā)現(xiàn)兵書《百戰(zhàn)奇謀》。劉伯溫“五七”那天,胡惟庸三到青田縣向劉璉兄弟傳達皇上的命令:因為軍事師有功于朝廷,所以皇上決定在劉家老屋的原址上建造“誠意伯府”。這樣,就得推到劉家老屋,要劉璉兄弟搬到劉伯溫墓旁的臨時小屋里守孝,劉璉兄弟趕忙磕頭謝恩。劉家老屋拆得很仔細,板縫、梁孔、墻洞都認(rèn)真地搜查過。縱然這樣,也沒發(fā)現(xiàn)哪里藏有兵書……
洪武三十一年,71歲的朱元璋在一場大病中死去。臨終前,他拉著皇太孫朱允炆的手說:“記住,一定要把軍師的兵書找到,不能讓它落到外姓人手里。”
到底劉伯溫留沒留下兵書?從明惠帝朱允炆到明成祖朱棣,一直到崇禎皇帝朱由檢,都沒有發(fā)現(xiàn)《百戰(zhàn)奇謀》。
誰知,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從皇宮搜出的書籍中,發(fā)現(xiàn)了一本劉伯溫手寫的《郁離子》。李自成讀過這本書的刻本,見了手寫本頓時愛不釋手,就拿起來翻了翻。也許是年代久遠了,或者是經(jīng)過幾代皇帝讀過,翻頁時,有的書頁折疊處自然斷裂,發(fā)現(xiàn)里邊也寫了字,不覺好奇地看了幾行,看后大吃一驚!跟著又撕開幾頁細讀。啊!是劉伯溫寫的兵書《百戰(zhàn)奇謀》!李自成瀏覽了兵書的“料敵”、“布陣”、“用計”幾章,高興得滾下淚來,從此把它帶在身邊,形影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