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包拯介紹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人物包拯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人物包拯簡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后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包拯出身于廬陽一個官宦家庭。二十八歲考上進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但包拯是個孝子,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遠游”的教誨,直到三十六歲時父母亡故后才正式出任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知縣。在知縣任上,他斷了一個奇案,聲名遠播。三十八歲升任知州,清正廉潔,受到上司重視和世人稱贊,之后,便開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后卒于位,謚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1]
家庭背景
包拯是楚國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孫(《包拯墓志》《宋史·包拯傳》《通志》卷八之五)。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讀書耕田。父令儀,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刑部侍郎,與文彥博的父親文洎同供職閣中,遂結為世交。所以包拯與文彥博“方業進士,相友甚厚”,后來還結為兒女親家。父后來致仕返回原籍,贈太保。母宣氏,贈馮翔郡太夫人。
包拯兄弟三人,長兄包瑩、二兄包穎均早前去世,只有他一個傳宗接代。他家境殷實,所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傳統知識教育和熏陶。
歷史人物包拯政治生涯
清正廉明
慶歷元年(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制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一年沒拿一方硯臺回家。
慶歷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 后經御史中丞王拱辰舉薦,于十一月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里行, 改任監察御史。
包拯又曾經建議說:“國家每年向契丹交納財物(歲幣),不是抵御戎人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挑選將領,致力于充實邊境守備。”又請求重視門下封還駁正的制度,以及廢黜貪官污吏不得做官,選擇郡守縣宰,推行考核試用補任恩蔭子弟的方法。當時各道轉運加按察使,他們上奏彈劾官吏大多指摘細小過失,注重苛刻嚴察相互標榜,官吏自覺不安,包拯因此請求免去按察使。
慶歷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朝, 完成了使命。回朝后,包拯根據自己在遼朝的觀察,上疏建議朝廷挑選“素習邊事”的將領守邊,并重視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的將領選擇,以應對邊境突發的情況 。此后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于慶歷六年(1046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東路(治今河南商丘)轉運使。
慶歷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陜西轉運使。
慶歷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調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轉運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 。秦隴斜谷務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個州交納河橋竹索的賦稅,一般有幾十萬,包拯都奏請加以廢除。遼朝在鄰近邊塞地區集結軍隊,邊境州郡漸加戒備,命令包拯去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種,邢、沼、趙三州農田一萬五千頃,一概用來牧馬,請求把這些全都分給百姓。”聽從他的意見。解州鹽法規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經營管理,請求一概與商販流通交換。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他多次論述斥責權貴得寵大臣,請求免去一切由內廷施予的曲意恩賜。又依次遞上唐魏徵的三條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側,作為借鑒。又上言天子應當明于聽取采納,分辨朋黨,愛惜人才,不堅持先入為主的說辭,一共七件事;請求廢除苛刻不寬厚的做法,抑制僥幸投機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興建勞作,禁丘妖言妄說。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當時,張貴妃(溫成皇后)的伯父張堯佐被任命為淮康軍(治今河南汝南)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包拯一起奏論此事,認為應追奪對張堯佐的任命,或者選擇宣徽、節度中的一個授予。最終,張堯佐辭去了宣徽使、景靈宮使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