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功臣胡惟庸
胡惟庸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也是明朝的最后一個擔任中書省丞相的人。我們并不能知道胡惟庸的生辰,只知道他是死于1380年。胡惟庸是漢族人,出生于當時的濠州定遠,也就是現在的安徽,和當時明朝的另一位大臣李善長是同鄉。曾經一度權傾朝野,不過最后因為被懷疑發動叛亂,爆發出了胡惟庸案,最后被朱元璋處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明朝開國功臣胡惟庸簡介
胡惟庸這個人在早年時間就跟隨著朱元璋,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胡惟庸擔任過許多的職位,例如元帥府的奏差、寧國的主簿、知縣、吉安的通判、湖廣的僉事這些小官,也擔任過太常的少卿、太常卿這些比較大的官位。在洪武三年的時候,胡惟庸就官拜中書省的參知政事。在洪武六年的七月份,憑借著李善長的推薦,胡惟庸就坐到了右丞相的位置上,在大約十年之后就升官升到了左丞相,這是一個在百官之首的地位。
不過跟隨著他手中的權勢地不斷增大,胡惟庸就一天接著一天的更加驕橫跋扈,甚至有時會擅自地決定其他官員的生殺和升降。胡惟庸還有一件做的很過分的事就是“先閱內外諸司奏章,對己不利者,輒匿不上報”。這樣就是在欺君犯上的大事啊。這是在權方面的不對。
還有就是權和錢的交易,那些想要升官和犯了事的官員就去賄賂胡惟庸。所以胡惟庸就這樣收了無數的賄賂,加重的金銀珠寶數不勝數。
明朝胡惟庸的資料
胡惟庸他在明朝的時候,是一個權傾朝野的人,當時的那些文武百官全都是敢怒不敢言,還有許多人是要看他的臉色行事,就算是對胡惟庸不滿也不敢說什么,反而是要去巴結胡惟庸,以便讓自己的官途更加的順利。
不過在胡惟庸坐到左丞相這個位置上之前,他也是需要去巴結其他人的。為了和那時的太師李善長搞好關系,他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這就是有點聯姻的意思在。能靠這樣得到李善長的推薦也就是一件不虧的買賣。
因為胡惟庸的性格是有事就想要掌握在手中的那樣,還容易猜忌其他人、做事也是急躁的。在和明太祖朱元璋有一些政見上還有選取賢能上的不同意見的時候就會不是以很適合的方式處理,因為這樣胡惟庸是不被劉基這些人看好的。不過太祖是不介意。還是把胡惟庸升為左丞相。
朱元璋在元朝滅亡的教訓里面看到了一些不利于他長久統治的東西,那就是臣子的權力太大的話就會威脅到自己的權力的集中,他怕“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這件事會發生到自己的身上。就換了一個又一個的丞相,但還是不放心,就在最后拿了胡惟庸當靶子,處死了他,結束了丞相制度。
胡惟庸謀反的故事
胡惟庸地被以謀反的罪名處死的,關于他是否謀反雖然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不過胡惟庸謀反的過程也是有記載的。過程還很詳細。
在洪武十三年正月的時候,當時的丞相胡惟庸和朱元璋說他家里面的舊宅子的井里涌出了醴泉,所以就想著去請明太祖朱元璋來看這一個觀賞。有醴泉涌出來這是大明的好兆頭,所以朱元璋想都沒想就很開心的去胡惟庸的舊宅子。當朱元璋剛剛走到西華門的時侯,有一個名字叫做云奇的太監沒有預兆地沖到皇帝的車馬前面,突然拉住馬車的韁繩,但是卻急得一點話都說不出來。朱元璋的護衛們馬上把他抓住,一起亂棍打到他的身上,差一點點就把他打死了,可是他還是指著胡惟庸的家的方向。這時候,朱元璋才感到事情有點不對勁,就不去胡惟庸家里轉而回到皇宮,走上城門,看到了胡惟庸的家里藏著很多士兵。朱元璋就馬上下令把胡惟庸逮捕,立即處死。不過根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在四天之前,朱元璋就已經知道胡惟庸謀反的事情。這可以看出,太監云奇的告變應該不是真實的。
不過在一部名字是未解之謎歷史版的書里寫了胡惟庸是與朱元璋的一個妃子互通被朱元璋發現了,為了求自保就只好造反了,但是這一段究竟是不是真的就不得而知了。不過無論事情的真實性是怎么樣的,胡惟庸在歷史上還是要背上謀反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