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六鎮之亂
六鎮指的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以北邊境設置的六個軍鎮,自西而東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了防御來自北方的侵擾,拱衛首都平城,道武帝時開始在北部邊境(今內蒙古河套地區以東,陰山山脈以南地區)設置沃野等六鎮。
接下小編向大家介紹南北朝的六鎮之亂
六鎮之亂,又稱六鎮起義。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的反漢化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權貴奢侈,守宰暴斂,賦役、兵役繁重,百姓紛紛逃亡或依附豪強。而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多為拓跋部貴族及其成員或中原強宗子弟)因待遇驟降而不滿,遂于正光四年(523)爆發六鎮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
起義根源
北鎮 不設州郡,以鎮、戍領民,號為鎮民,主要是鮮卑拓跋部民,地位較高。隨著北魏疆域的擴大,強制漢族及其它族的大族豪強、部落酋帥徙邊。文成 帝以后,又不斷發配囚犯戍邊,從此鎮民的地位日益下降。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北鎮失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加以進入中原 的包括拓跋在內的各族貴族加速漢化及封建化 ,而北鎮 仍然保持著鮮卑化傾向,鎮民被稱為“府戶 ”,屬于軍府,世襲為兵,不準遷移。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反漢化大起事。
矛盾產生
北魏后期,北鎮 鎮民中貧富差別加劇。軍鎮的統治者是主將、參僚和豪強,他們因不能充當廷官而對北魏政府不滿。被統治的廣大鎮民遭受主將、參僚和豪強的欺凌奴役,土地被剝,承擔著繁重的官、私力役,還被洛陽政府視為“北人”,受到歧視。
北鎮鎮民中有不少人來自高車、山胡,他們和居住塞內的本族人保持聯系。山胡久居汾西和陜北。北魏時列入編戶的山胡承擔著租調徭役,不屬州郡的山胡仍由酋帥管轄,北魏政府常在他們中強征兵丁,有時強行遷徙。高車分為東西兩部,一直保留部落組織,居住在六鎮邊塞一帶,對北魏政府承擔兵役和貢納義務。北魏政府委任山胡、高車酋長為領民酋長或其它官職,統治未列編戶的本族人民。在改鎮為州的地方,酋豪成為地方大姓,受公府、州郡辟舉。所以他們和洛陽政府既存在矛盾﹐又具有利益上的一致。
相關閱讀:
爾朱榮(493—530年11月1日),字天寶,北秀容(今山西朔州)人,契胡族,北魏末年將領、權臣。早年,他襲父爵做契胡部第一領民酋長,是很有地位的部落貴族。后招兵買馬,力量發展壯大,北魏統治者籠絡他鎮壓農民起義。爾朱榮于亂世中南征北戰,逐漸弄清魏朝的虛弱,加之自己勢力的不斷強大,最終得以挾帝自重、權傾天下。最終由于驕橫跋扈,為魏莊帝所殺,年僅三十八歲。歷史上爾朱榮罵名滾滾,被歸入奸雄行列,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得到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