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圣杜甫生平簡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圣杜甫生平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生平
杜甫他作為我國唐代年間杰出的現實主義大詩人,一生坎坷,雖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經歷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轉折時期,社會動蕩,政權不穩,他一心報國卻沒有門路,心系百姓卻流離戰亂,中年仕途不順,老年病無所依,留下了許許多多憂國憂民的詩文,感動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很不錯,家境優越富足,家族文化氣息濃厚,自小就在文學詩歌方面深有天賦,且為人勤奮創作,據悉他私底下的習作能足足裝滿一麻袋。杜甫早年間也如李白般縱情四海,十幾二十歲時到處游歷,也是在此期間與李白相識,兩人一見如故,杜甫對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兩人分離后,杜甫也還是常常在詩文中提及這位年長的大詩人。
此后,杜甫在官場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終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當時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賢士,因此杜甫無論參加科考或者轉投權貴之門均無果,后來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職。他的小兒子也在那個時候餓死了,后被授予一個無用小職,國家爆發戰爭,杜甫也就四處漂泊,躲避戰亂,在友人們在幫助下,暫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嚴武的職位調動,杜甫一家也隨之流離,最終嚴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沒了依靠,生活得很艱辛。大歷三年,由于倍思鄉,杜甫踏上歸鄉的渡船,可惜生活艱險,社會動蕩,最后病死在一條小船上,享年59歲。
杜甫號什么
“號”字在古代實在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人們熱衷于別號的稱呼,尤其是深有學識的大家,一個人的名號除了含有自己內心的寓意之外,還與個人的經歷有關。例如著名偉大愛國詩人杜甫這樣的憂國憂民之人,除了他自取的一個審視奪度的號之后,后人還給他加上了不少尊稱名號。
據歷史資料了解,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這一自號源自于其曾居住在古長安城南的少陵,而根據史料顯示,大多數詩人世家都喜歡將曾經居住過的地名改之為號,大概都有一份眷戀之情,特別是杜甫,對于長安城,對于大唐和百姓,始終憂國憂民的他難免對這片土地愛之戀之,所以自稱為少陵野老,世人則稱之為杜少陵。
因為杜甫生在大唐由盛轉衰的特殊歷史階段,恰逢亂世,后生不得不顛肺流離,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定居在天府之國四川,此時在友人的幫助下,他在成都郊外建起一座草堂,這段時期是他創作產量極高的階段,也被成為杜草堂。
唐肅宗時期,杜甫任職左拾遺,后來因社會動蕩流入蜀地,在嚴武的推薦下,他擔任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在中國詩歌史上占領著具足輕重的地位,一生憂國憂民的“詩圣”杜甫其詩作更被譽為“詩史”,從后人給他的譽稱中可以看出他無疑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關于杜甫的古詩
杜甫生平作詩一千五百多首,是唐代詩人中流傳下來的詩最多的,其中不乏名垂千古的佳作,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由于其中年所作詩歌風格大多沉郁憂慮,心系國民,且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因此他的詩被稱作“詩史”。其中尤為著名的是他的三吏三別,流傳甚廣,意味深長。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六首詩作,其中三吏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而三別則分別是《新婚別》、《無家別》、以及《垂老別》,在這幾部作品中,杜甫深刻地表達出了民生疾苦以及自己身處亂世中漂離游蕩的孤寂,流露了詩人對于在戰亂中飽受摧殘的人民百姓的同情與痛心。
其中《新安吏》前半篇講述的是部隊抓兵以及親人分別的悲情場面,而后半篇則大轉筆鋒開始對人民進行勸導,表達了詩人渴望結束戰爭回歸和平的心愿。《石壕吏》寫出了官兵趁著半夜到村中強行抓人參軍,甚至連年老的婦人都不放過,揭露了兵役制度以及官兵差吏的殘暴,表達了對于戰亂中的人民疾苦的同情。而《潼關吏》則是借潼關之險表達對于桃林戰敗的痛惜,并希望將士們能依靠天險保衛長安。
然而《新婚別》講述的是一對夫妻在新婚之時離別的場面,刻畫了深明大義的妻子形象;《無家別》敘述了一個兵敗還鄉結果無家可歸、最終再次復征的軍人形象,反映了戰爭災區的荒涼;而《垂老別》則是一堆暮年老翁因征兵與老伴離別的場面,反映了戰爭的無情以及統治者的殘忍。
這“三吏三別”系列組詩將杜甫的愛國衷誠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顆渴望和平以及關懷百姓的心,直至如今還深深地感染著后人。
看了“詩圣杜甫生平簡介”還想看:
1.杜甫的生平簡介及作品
2.杜甫的生平事跡介紹
3.詩圣杜甫的富貴歷史
4.杜甫的簡介資料
5.杜甫一生的經歷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