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服裝是怎樣的
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xué)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qū),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xiāng)的炭河里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那么在商代的服裝是怎樣的?
服飾特色
商朝服飾至少有十二種形態(tài):
(一)交領(lǐng)右衽短衣,有華飾,衣長及臀,袖長及腕,窄袖口,配以帶褶短裙,寬腰帶,裹腿,翹尖鞋。是為高級權(quán)貴衣著。人像“身著大領(lǐng)衣,衣長蓋臀,右衽,腰束寬帶,下身外著裙,長似過膝。脛扎裹腿,足穿翹尖之鞋。衣之領(lǐng)口、襟緣、下緣、袖口緣有似刺繡之花邊,腰帶上亦有刺繡之緣。裙似百褶,亦有繡紋。衣飾回紋、方勝紋等。
(二)交領(lǐng)右衽素長衣,長袖,窄袖口,前襟過膝,后裾齊足。配以寬褲,寬腰帶,鞋履,腹懸一斧式蔽膝,頭戴高巾帽。是為中小貴族或親信近侍所服。此類帶后裾的交領(lǐng)長衣,即“深衣”的先例。短發(fā)后梳至頸部往內(nèi)卷,頭頂中央至背脊臀部一線有扉棱飾品。穿緊身長袖花衣,衣長及足。著革制低幫平底翹頭履。
(三)交領(lǐng)長袖有華飾大衣,衣長及足踝。配以寬腰帶,上窄下寬形蔽膝,鞋履,頭戴頍形冠卷。是為高級貴婦之服。頭編一長辮,辮根在右耳后側(cè),上盤頭頂,下繞經(jīng)左耳后,辮稍回接辮根。戴一“頍”形冠,冠前有橫式筒狀卷飾,冠頂露發(fā),冠之左右有對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為插笄固冠之用。《禮記·玉藻》云:“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鄭注:“武,冠卷也。”這里說的子姓殷人之冠,指此類帶有橫筒狀卷飾之冠。穿交領(lǐng)窄長袖衣,衣長及足踝,束寬腰帶,左腰插一卷云形寬柄器,腹前懸一過膝長的條形“蔽膝”,著鞋。
(四)肩背部披格子長條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裝束,下穿格子條紋長裙,腹下懸一斧式“蔽膝”。頭戴格子條紋布帽冠蒙覆其發(fā)。為貴族服飾。雙手拱置細(xì)腰前,雙肩披格子長條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裝束,下穿格子條紋長裙,腹下懸一斧式“蔽膝”。頭戴布質(zhì)格子條紋帽冠,齊齊罩覆額頭發(fā)際及后腦,冠頂四周有綴物固冠。這類帽冠可能類于禮書中說的“緇布冠”。
(五)直領(lǐng)對襟有華飾短衣,長袖,衣長及臀。配花長褲,鞋履,頭帶頍形冠。是為貴族衣裝。雙手后支地,頭上仰。戴圓箍形“頍”,直領(lǐng)對襟衣,衣飾云紋和目雷紋。下著分襠褲,腹胯間有一大牛面紋。足穿高幫鞋。
(六)對襟長袍,寬長袖,衣長及足(第33例)。為貴族衣裝。頭頂左右雙髻,雙手拱抱腰前,作鞠躬狀,穿對襟長袍,寬長袖,衣長及足,足似穿高幫鞋。
(七)對襟華飾長袖短衣,束腰,花長褲,配花鞋。頭發(fā)用某種膠類固定成高高聳起型,發(fā)梢外勾。為中下層貴族或近臣親信形象。發(fā)式高高聳起,發(fā)梢外勾,可能是用某種膠類固定成型。穿對襟華飾長袖短衣,束腰,花長褲,著花鞋,為布帛制品。
(八)高后領(lǐng)敞襟長袖花短衣。是為親信貴族之衣。頭上截留短發(fā)一周,著衣,長袖窄口,敞襟,后領(lǐng)較高,衣下緣垂及臀部,背部衣飾云紋。著鞋。
(九)圓領(lǐng)長袖花短衣。配緊身花褲,帽冠。是為中上層貴族衣裝。發(fā)式高聳呈尖狀,十分奇特,沈從文先生認(rèn)為其發(fā)可能用某種膠類膠固成型。頭上戴有高冠,冠向后背,且向下卷,周邊有扉棱突出。頭之后腦部有向上彎曲之突出如蠆尾的發(fā)髻。長袖窄袖口衣,下著緊身褲,遍飾云紋,臀部有一⊕紋。曲臂,手置胸前,跣足。頭發(fā)上束成前后雙髻,前髻高而向后下卷,后髻略小而突起。冠型高聳,周邊有突棱,冠向后卷,身著長袖窄袖口衣,緊身褲,遍飾云紋,臀部也有一⊕紋,又戴一臂環(huán)。華冠周邊有突棱,冠前后作直角式,與上例異,緊身衣褲飾云紋,臀部也有一⊕紋服飾與上例同,而其華冠比上例高出一倍左右。 頭戴冠,冠型前高后卑,前面和上側(cè)有扉棱,后側(cè)平滑,冠身不透空。衣飾云紋。
(十)圓領(lǐng)窄長袖花大衣,衣長及小腿。是為中下層貴族衣裝。頭頂心梳編一短辮,垂及腦后。穿窄長袖衣,圓領(lǐng)稍高,衣長及小腿。衣飾蛇紋和云紋。跣足。
(十一)圓領(lǐng)細(xì)長袖連袴衣,下擺垂地,束腰索,衣式簡而無華。是為罪隸服。可分兩類:一類頭頂禿光,臂被縛于背后,為男性罪隸;另一類頭上盤發(fā)或束單髻,有的戴額帶,臂被縛于前,雙手均桎梏于拲中,是為女性罪隸。身著圓領(lǐng)窄長袖連袴衣,下擺垂地,腰束索,臂被縛于背后。(男)頭頂收發(fā)束單髻,渾身一絲不掛,跣足,雙手被枷于腹前(女)。
(十二)赤身露體或僅于腹前束一窄蔽膝,以及頭部戴圓箍形“頍”,或戴一扁平圓冠。乃卑民家奴形象。頭戴一圓箍形“頍”。僅腹前懸一“蔽膝”。
延伸閱讀:
武庚,紂王之子,幼時聰明好學(xué)。約公元前1046年2月底,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悅。
武王為防武庚叛亂,又在朝歌周圍設(shè)邶、鄘、蔡等三國。朝歌以東設(shè)衛(wèi)國,使管叔由管徙封衛(wèi),朝歌西與南為,使蔡叔由蔡徙封;朝歌以北為邶,使霍叔自霍徙封邶。共同監(jiān)視武庚。此時,武庚留居在紂宮(今淇縣城內(nèi)的西壇、三海一帶)續(xù)殷祀。
殷亡第四年,(公元前1043年)武王駕崩,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國事。對此,管叔、蔡叔皆不滿,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謠言,并串聯(lián)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為保周江山,“內(nèi)弭父兄,外撫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軍東征,伐朝歌叛軍,武庚兵敗被誅。周公又殺管叔、放蔡叔、貶霍叔,將朝歌“殷頑”遷于洛陽管教之。
武庚之亂后,使周初統(tǒng)治都更深刻地認(rèn)識到封建
鸚鵡形玉佩·商代晚期·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
親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礎(chǔ)上,周公、成王再次大規(guī)模分封諸侯。相傳周公分封七十一國,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們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東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晉、應(yīng)、韓;周公之子封于凡、蔣、邢、茅、砟、祭。
原來屬于武庚的封和殷遺民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紂兄微子啟,他在滅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亂,因此封于商丘,國號宋。另一部分封給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國號衛(wèi)。此外,還有一些異姓貴族為周公、成王所封。兩次分封,不僅使周人鞏固了在原屬殷商的廣大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而且擴大了周人的勢力和影響,使周成為國力和疆域遠遠超過商朝的強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