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德昂族的簡介
德昂族,又稱“崩龍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國一側居住在云南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深山中,緬甸一側居住在撣邦、克欽邦等地的深山中,與傣族(撣族)、景頗族(克欽族)、佤族等民族交往密切。下面是少數民族德昂族的簡介。
民族介紹
德昂族(又名崩龍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今芒市)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布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族、景頗族、僳僳族、佤族、漢族等民族交錯而居。
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居住在鎮康、耿馬等縣的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昂”為民族自稱,意為“山巖”、“巖洞”的意思。“德”、“尼”、“納”為尊稱的附加語。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于記載本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等。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民族概述
中國史書多認為德昂與佤、布朗等民族是漢晉時期云南濮人的后裔,唐宋時期被稱為撲子,茫人,元明時期被稱為金齒,蒲人。自清代起,史籍乾隆《東華錄》,光緒《永昌府志》等書稱他們為“崩龍”,當地漢族又根據他們婦女服飾的特點,分別把“別列”支系稱為“紅崩龍”,“汝買”支系稱為“黑崩龍”,“汝波”支系稱為“花崩龍”。
解放后民族識別時沿用了“崩龍”這個名稱,后來根據本民族意愿,并報國務院批準,自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稱為”德昂族”。說起濮人,在古代他們多住居云南的西南部地區,即史書所說的古“哀牢國”舊地,是個“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廣闊區域,包括現在的大理,保山、德宏、臨淪,西雙版納等地、州。
濮人在古代是個人口眾多的族群之一,也是較早開發云南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因此一些江河,物產的名稱上都留下濮人的烙印,現在的元江,古稱“濮水”;永昌郡內的大龍竹則稱為“濮竹”,曾是古代濮人朝覲中原皇帝的貢品。從文獻記載及其他民族的傳說故事中,都反映了德昂先民濮人是永昌郡內的古老民族。他們充分利用這里”土地沃腴,宜五谷蠶桑”的優裕條件,種植水稻和紡織木棉布,遠在漢晉時期他們的社會經濟就有了發展。中原封建統治階級,一方面積極發揮濮人的先進生產技術的作用,一方面大量收斂濮人的財富,使濮人困苦不堪,不斷起來反抗。永昌郡內的濮人雖多,住地較遼闊,但發展是極不平衡的。
地處交通沿線或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則較快,文化也較高;有些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紡織業不發達,缺少衣著,古代史學家把這部分濮人稱為“裸濮”。德昂族在歷史上曾有過興盛的時代,過去他們有很多支系,如汝旺、汝果、汝峨、汝進、汝本、汝波、汝別牙、汝買阿、汝昂、汝臘、汝王、汝科、汝別列、干得別列、汝不峨、汝布冬、汝孟丁、汝孟得丁、汝格若等等。歷史上的德昂族曾在滇西一帶以武力稱雄,特別是在12—15世紀時,德昂族的先民建立了金齒國,更是稱雄一方,后來逐漸走向衰落,以致在很長時期只能靠租種別人的耕地維持生活,直至1949年以后,他們才擁有了自己的土地。
德昂族先民住居的滇西南,其地理位置十分得宜,是古代中國通往印度的道路-“蜀毒道”的必經之地。遠在公元前數世紀,以四川成都為起點,經西昌,會理,云南(祥云),下關,保山,德宏至印度的中印古道就已開通,從這條道上輸往印度的有蜀錦,生絲及鐵器,因此人們又稱它為“西南絲路”。
民族習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習俗受傣族影響較大。在絕大多數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俗,不論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鮮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時蘸辣椒水吃,別具風味。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戀愛自由,女子在選擇對象上有一定自主權。本民族內部沒有嚴格的等級婚,只要對方愿意,貧富人家可以聯姻。男青年到十四五歲時開始串姑娘,晚上他們到女青年家門外吹蘆笙,引出姑娘來談戀愛。雙方建立感情后,互贈手鐲、腰箍、項圈、篾籮、織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請寨中老人往女家說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長一般是不反對的,他們認為姑娘愛著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不是稱心如意,那是女兒命定的,父母無能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對,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婚禮通常要進行3天,3天之內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并伴以對歌,徹夜不眠地歡歌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