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的戰斗記錄
美國陸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消滅日軍王牌部隊的過程記錄都有些什么內容?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美國陸軍的戰斗記錄,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美國陸軍的戰斗記錄:
瓜達爾卡納爾(簡稱瓜島)是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的第一大島,它在相當長時間里都默默無聞,但在1942年8月之后,瓜島因美日血戰而盡人皆知,美軍依靠雄厚的實力贏得勝利,掌握了太平洋戰爭主動權。
1、戰前態勢
1942年8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1.6萬名官兵分成兩路,相繼登上瓜島和圖拉吉島,其中登陸瓜島的1.1萬名美軍基本沒遇到什么抵抗,就攻占了日軍快要完工的亨德森機場。
聞聽美軍登陸后,日軍大本營下令正策劃新幾內亞作戰的陸軍第17軍調頭轉攻瓜島,但日軍缺乏情報,對瓜島美軍情況始終不太清楚,日本第17軍軍長百武晴吉錯誤地以為瓜島上的美軍不會超過2000人,因此舍不得放棄已經準備大半年的新幾內亞作戰,于是只安排第17軍的部分兵力投入瓜島作戰,其中,駐關島的王牌部隊——一木支隊距離瓜島最近,因此成為率先奔赴戰區的部隊。
一木支隊的支隊長一木清直,正是挑起“7·7事變”的元兇,1937年,一木擔任日軍河邊旅團的大隊長,駐扎在北平(今北京)郊外,7月7日,一木所部以演習為名向中國守軍挑釁,在盧溝橋畔打響罪惡的第一槍,事變后,一木狂妄地宣稱自己“為帝國的強盛進程打響信號槍”,日本天皇裕仁也沒有忘記這位“功臣”,向他授予金鷹三級勛章。
1942年,一木出任日軍大本營直屬的一木支隊指揮官,率部由關島移防特魯克,再從那里進擊瓜島,為爭取時間,一木清直將部隊分為兩部分:第一梯隊由他親自率領,共917人,搭乘日本海軍驅逐艦趕赴瓜島;第二梯隊1400余人則搭乘普通運輸船前往瓜島。
需要說明的是,一木所率的第一梯隊完全輕裝,武器除了三八式步槍之外,就只有36挺輕機槍、24具擲彈筒、8挺重機槍、3門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
2、戰斗過程
1942年8月16日,一木支隊的第一梯隊攜帶著隨身武器和7天的干糧,由6艘驅逐艦運往瓜島,8月19日凌晨1時,917名日軍在距離瓜島倫加點以東35千米的塔伊烏點登陸,他們沒有遇到美軍抵抗,由于登陸非常順利,一木清直誤以為美軍守備薄弱,于是他只留下100人防守塔伊烏點灘頭,親率816人直撲美軍占領的亨德森機場。
20日凌晨4時30分,一木所部抵達機場外圍的泰納魯河東岸,西岸有美軍防御陣地,驕狂的一木決定不等第二梯隊和重武器到達,于20日夜間發起攻擊。
20日深夜,日軍悄悄向泰納魯河美軍陣地摸去,午夜過后,日軍抵達美軍陸戰隊第1團陣地前,21日0時許,日軍火器一齊向美軍前哨陣地開火,那里駐守著美軍兩個排,緊跟著,第一波沖鋒的百余名日本兵端著步槍撲上來,然而日軍碰到的卻是美軍用機槍和37毫米速射炮構建起的密集火網,將近一小時的交戰中,大部分日軍還沒沖上岸灘,就被美軍打死在河里。
一木從未見過如此熾烈的火力,但他不肯罷休,又組織起第二波沖鋒,人數增加到200余人,但結果和第一次沒什么不同,在美軍強大的火力面前,日軍的“人海沖鋒”完全變成自殺,兩個小時過后,第二波沖鋒的日軍也傷亡殆盡。
4時50分許,一木又組織部隊發起第三次沖鋒,但這次一木學乖了,不再進行正面沖鋒,而是向美軍陣地側翼迂回,美軍很快看穿日軍的企圖,機槍和速射炮迅速轉移射向,在日軍面前織起新的火網,令日軍死傷累累,這次行動失敗后,一木已無力組織新的進攻,被迫退回到泰納魯河東岸的出發陣地。
21日天亮后,美軍驚訝地看到他們激戰一夜的戰果——近300具日軍尸體鋪滿小沙洲,更令美軍意外的是,損失慘重的一木支隊竟然沒有撤離瓜島,而是在泰納魯河東岸構筑工事,與美軍對峙起來。
起初,美軍以為當面之敵只是日軍大部隊的先遣隊,正在等待后續部隊發動更大攻勢,直到偵察兵報告日軍確實沒有后續部隊之后,美軍指揮官范德格里夫特才派出陸戰1團第1營從泰納魯河口上游2000米處涉水渡河,穿過椰林,向日軍陣地側背迂回,而在河口與日軍對峙的陸戰1團第2營則以持續不斷的炮火打擊吸引日軍注意力。
與此同時,抵達亨德森機場才一天的美軍陸戰隊航空兵的F4F“野貓”戰斗機和SBD“無畏”俯沖轟炸機也緊急起飛,對一木支隊盤踞的海灘進行掃射轟炸,盡管接受過武士道教育,但仍有相當多的日軍士兵被美軍的打擊折磨得精神崩潰,他們跳進大海,想要游泳逃生,但立即就被美軍士兵手里的M1903式步槍打爆了腦袋。
8月21日14時,美軍陸戰1營完成了迂回,從南面、東面對一木支隊形成了包圍,15時許,陸戰第1營躍出椰林,開始向日軍發起攻擊,為了趕在天黑之前結束戰斗,范德格里夫特還派出5輛M3“斯圖爾特”輕型坦克從小沙洲的日軍死尸堆上碾過去,用炮塔上的37毫米速射炮和機槍向殘存日軍開火,在美軍優勢兵力和火力的夾擊下,一木殘部根本無力抵擋,只好向海邊的椰林里潰退。
最后的戰斗中,美軍火力優勢再次顯現出來,輕重武器對著椰林一頓猛轟,將日軍打得死傷枕藉,而沖在最前面的輕型坦克不僅利用車載37毫米火炮和機槍大量殺傷日軍,還用履帶碾壓任何敢于抵抗或者逃跑不及的日軍士兵。
到17時許,椰林里只剩下一小撮日軍,他們聚攏在一木身邊,此時一木已身負重傷,但仍然抓著軍旗,他下令把軍旗燒掉,旗手連忙向染著鮮血的旗子澆了汽油,劃火柴點燃,美國坦克發現這股日軍后,用密集的彈雨將其消滅,只有少數幾個人被俘,而一木則拔出軍刀自裁,戰后,范德格里夫特在報告中說:“我們的坦克看上去就像是絞肉機。”
3、戰后評價
泰納魯河之戰,日軍遭到了慘敗,一木清直以下778人戰死、15人被俘,只有24人逃回塔伊烏點,與留守的100名日軍會合,與日軍的慘重損失相比,美軍的損失很小,僅陣亡35人,傷75人。
此戰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影響卻不小,大部分由新兵組成的美國陸戰第1師居然粉碎了日軍王牌部隊,士氣得到顯著提高,迅速成為美軍的精銳之師。
通過此戰,美軍也找到了克制日軍地面攻擊的有效戰法,就是利用火力優勢進行壓制,在之后美日兩軍的一系列交戰中,美軍一次又一次地利用火力優勢瓦解了日軍的瘋狂攻擊,可謂屢試不爽。
對日軍來說,這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第一次在地面作戰中遭到重大失敗,沉重打擊了日軍的驕狂氣焰,由于一木支隊的第一梯隊未能發揮奇兵效果,奪下亨德森機場,隨著美機大批進駐該機場,日軍完全喪失了戰場制空權,在瓜島的后續爭奪戰中,日軍只能通過高速驅逐艦在夜間輸送兵力(美軍戲稱為“東京特快”)。
不過,日軍驅逐艦所能運送的兵力實在有限,而且運兵的同時又難以運送重武器,使得日軍在瓜島戰役中只能采取效果最差的“添油戰術”,無法對美軍形成兵力優勢,更別提火力優勢,結果日軍一次又一次的增兵行動都被美軍以優勢兵力和火力瓦解,最終只能從瓜島鎩羽而歸。
相關資料介紹:
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 Midway Islands)通常簡稱瓜島,位于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的東南端,在南緯9°30′、東經160°。是西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最大和最主要的島嶼,是太平洋西部一系列火山島嶼之一。面積5,302平方公里。為火山島。最高點馬卡拉空布魯(Makarakomburu)山(2,447米)。
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 Midway Islands)通常簡稱瓜島,位于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的東南端,在南緯9°30′、東經160°。是西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最大和最主要的島嶼,是太平洋西部一系列火山島嶼之一。面積5,302平方公里。為火山島。最高點馬卡拉空布魯(Makarakomburu)山(2,447米)。
許多湍急的小河從森林茂密的山區流向海邊,沿岸部分地區為紅樹沼澤。北岸有首都霍尼亞拉(Honiara)。經濟以椰子、木材、可可和水果為主。亦產橡膠。1893年成為英屬所羅門群島的組成部分。人口80,826(1986)。
16世紀西班牙人到此,瓜達爾卡納爾島于1788年被發現,1893年成為英國保護領地,是英屬所羅門保護國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曾被日本軍隊占領。1942年8月美軍進攻該島,攻占由日軍控制的機場,日、美兩國曾激戰于此,周圍的海域也進行過多場的海戰。
瓜達爾卡納爾島長150公里,寬48公里,陸地面積約5,302平方公里。中部有許多山脊尖削的山脈,最高峰馬卡拉康布,海拔2,447米。北部沿海有較大平原。南岸懸崖陡壁直逼海邊。人口10.9萬(1999年數據),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經濟上主要倚賴漁業和農業,平原地區多椰子種植園,并產木材和稻米,近年種植油棕。1990年起開始有銅礦礦產的開采。所羅門群島首都霍尼亞拉在瓜島北部海岸。島北部有國際機場。距首都32公里處的薩沃火山,頂部仍煙霧繚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