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簡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無疑是近代史上的一場為人熟知的戰爭。但是,這八國聯軍到底由哪八國組成,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簡介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的大英帝國(英)、美利堅合眾國(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德意志帝國(德)、俄羅斯帝國(俄)、大日本帝國(日)、奧匈帝國(奧)、意大利王國(意)的八國聯合軍隊。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后來有所增加。八國中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約為23540人,奧匈帝國派遣的人數最小只是象征性派遣75人,日本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
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國、英國、法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并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隨后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6月6日前后,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準,侵略中國的戰爭爆發。
6月中旬,侵華帝國主義海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指揮下,聯合進攻大沽口炮臺,遭到守軍堅決抵抗,清軍共擊傷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余名。正當戰事激烈時,守將羅榮光不幸中彈犧牲,清軍失去指揮,大沽炮臺失守。21日,清政府向各國“宣戰”。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增派援軍數千人,天津隨即在14日為聯軍攻陷。8月4日,聯軍2萬余人由天津進犯北京。義和團被迫退出北京,轉往外地堅持抗擊侵略者。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發布徹底鏟除義和團的命令,轟轟烈烈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扼殺了。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派兵四處攻城略地,擴大侵略。
1901年9月7日,弈匡和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帝國主義簽訂了賣國投降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禁止中國人民組織反帝組織等。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為什么失敗
1、清政府腐敗
政治上,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官僚職能擴大,各級官吏貪污成風。
官僚地主大肆兼并土地,無地少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生民極端貧困。
文化上,厲行專制主義,大興文字獄,讀書人動輒以片言只語獲罪,整個社會萬馬齊喑,一派死寂。
軍事上,軍力衰敗,軍備廢弛,八旗官兵基本喪失戰斗力。
對外關系,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2、中國封建經濟落后
經濟上:小農經濟,男耕女織,重農抑商,國家壟斷!
政治上:中央集權,老皇專政,等級森嚴,男尊女卑,人治高于法治!
思想上:也是專制,焚書坑儒,用迷信迷惑人民,抑制新思想的發展!
3、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
清朝到康熙年間的武器是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就拿那時候雅克薩之戰來說吧。那時候康熙很重視火藥類的武器所以那時候清朝的武器并不落后,雅克薩之戰就是最好的證明。其中在攻城的時候清軍用的就是大炮,后來攻下了,那些大炮被康熙封為“神威大”所以說那時候的武器比歐洲大國俄國還先進。但康熙后來的統治者不重視,閉關自守(乾隆就是,英國使者馬戛爾尼向乾隆提出開放通商口岸、設立英使館及減免課稅等請求。乾隆認為大清乃天朝上國,物產豐厚,因此雙方不存在平等貿易的條件,最終以“與天朝體制不合”為由拒絕了英國的要求。)所以這些原因導致中國看不到世界科技的發展,漸漸落后。最終在外國的堅船利炮下被逼打開國門。
4、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者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
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欲借助義和團之力排外;她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剛毅回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
看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簡介”還想看: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簡介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具體時間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4.日本侵華戰爭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