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女子的服飾變遷
摘要:在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上,中華民國時期上海的女性服飾文化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它以中西交融、滿漢交融為特色,無論是在服裝款式、服裝造型和材料還是服飾裝飾品的品種甚至還有服飾觀念都在這一時期產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從而突顯了它人性化、個性化和近代化的時代特征。究其發生如此歷史性巨變的原因,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諸多的政治因素,其中清末民初,專制制度的覆滅是產生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二是社會制度的變遷,使等級著裝向自由著裝的演變成為可能;三是近代服裝服飾產業的產生與發展,為民國時期女性服飾演變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此外,審美觀念的變化、時裝表演與選美活動的開展、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也是影響服飾文化變遷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上海女性服飾;變遷;因素
自從鴉片戰爭結束,五口通商以來,上海就成為世人了解中國近代化和近代歷史乃至近代社會文化的窗口。透過近代上海人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更是可以到達管中窺豹的效果。而服飾歷來是涉及面最廣,最能迅速與直觀地反映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時尚變化的部分之一。民國時期上海女性服飾更是能從一個側面生動而具體的反映當時都市女性生活的景象,并折射出時代的風云變幻。民國時期,與中國古代尤其是與晚清社會相比,上海女性服飾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服裝款式上的變化
這里以旗袍為例,20世紀20年代初的旗袍樣式和清末旗袍沒有多大差別。但是“隨著辛亥革命之后新的社會文化觀念的涌入,改變了傳統的女性服飾,旗袍開始擺脫滿清時期的僵直寬松而趨于緊身合體,在長度、領型、袖型上作了許多的變化,兩側的開叉亦有長短。” 旗袍改良后結構簡潔、富有現代美感,表現出女性的曲線美,襯托著典雅含蓄的東方神韻。同時,旗袍的開叉又會隨著女性飄逸的步態使她們的美腿時隱時現地展露,更增添了女性的美感與嫵媚。總之,旗袍突出了東方女性的端莊、典雅、沉靜、含蓄之美,再加之其不斷自我更新的特性,使其永葆魅力,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服裝,從而享有“國服”的美譽。
同時,歐洲和東洋的摩登服裝,從長褲、短裙、內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響著國內女子,仿效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了模仿美國的簡便裝束,愛好運動的女士多穿紅色鑲銀邊的百褶裙,并以胸罩代替舊時的肚兜。此外,連身裙、中式女大衣也比較普遍。
(二)服裝造型及材料的豐富
20世紀20年代以來,由于辛亥革命的勝利以及國門被進一步的打開,“服裝在剪裁方面,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寬大離體、平面塑形’的基本造型方法,逐漸采用并推廣了立體服裝造型的方法。” 這種造型方法讓胸、肩、腰、臀曲線逐漸顯出美的形態,充滿了性感,在審美上趨向上講究“透、露、瘦”。同時,由于門戶開放,在面料方面,也出現了各種西洋風格的舶來面料,如花洋紡、羽紗、絲絨、蕾絲,以及以進口國命名的洋面料,如印度綢、法國綢等等。與此同時,我國的紡織業也逐漸興起,使得服飾材料更為豐富、多樣,新興的服裝材料強烈地吸引著國內女性。絲織禮服代替了織錦旗袍,蕾絲白紗代替了鳳冠霞帔。
(三)服飾裝飾品種齊全
由于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等觀念的迅速傳播,以及西洋文化的進一步滲透,國內大城市女子頻繁的出入交際場所,使得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女性的裝飾以簡潔、淡雅、多元、實用為特點,雪花膏、爽身粉、生發油、凡士林、香水、口紅、手套、圍巾、絲襪等成為她們的新寵。同時,隨著歐美百貨大舉進入上海,手袋、錢包、眼鏡也成為女性時髦的裝飾品。這一切與改良之后的旗袍相互襯托,共同美化著女性的生活,更顯得新潮和浪漫。
當時日本留學生的“留海頭”和“大和髻”是時髦女子爭相模仿的對象。窄而長的衣衫,黑裙無繡紋,手表和橢圓形眼鏡,提包和傘,這種“自由女”妝束,表示了當時開放的思想和行為。民國初年開始,有一些人穿“文明裝”,拄“文明棍”。布鞋、革履、高跟皮鞋同時在上海街頭流行,其中高跟皮鞋的出現更是加劇了人們不再喜歡小腳的審美傾向――腳的解放使女性裝束變化呈現出整體的和諧。
(四)服飾觀念的變化和成熟
晚清時期的上海,對于女性服飾的看法,存在著極端和盲目崇洋以及極端和盲目排外的兩種錯誤傾向。但是自20世紀20年代之后,上海女性對于服飾的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她們既不盲目崇洋也不盲目排外,而是形成了一種融貫中西的服飾觀。而“2 0 年代以后出現于上海的改良旗袍正是這種服飾觀念的代表性體現以及民國時期上海女性服飾觀念日趨成熟的標志之一。”
與此同時,上海女性崇尚個性自由、體現審美情趣的新服飾觀念的也在逐步確立。女性也不再以羞以裸露手臂、腿部,而以展示身體曲線為美,新服飾觀念的確立還表現為人們選擇服裝時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觀念為指導,有自主性。
為什么在民國時期上海女性的服飾及服飾觀念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化,我想這一定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首先,清末民初,綿亙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崩潰,是產生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社會制度的變遷,使從等級著裝向自由著裝的演變成為可能。此外,辛亥革命成功后,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平等觀念的快速傳播以及民國政府大規模移風易俗的社會運動的開展也極大的促成了這種轉變。實際上,除了這個根本因素以外,影響服飾潮流走向的因素還有很多:
(一)審美觀念對服飾演變的影響很大
審美觀念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女性自身在服飾方面的取舍,以及社會對其接納的程度。中國傳統的審美觀講究陽剛陰柔、男女有別,表現在穿著上則是不管男女慣用褒衣博帶。女性身體的孱弱,衣服的飄逸,特別是纏足,竟成了美的標志。近代以來提倡個性解放,崇尚自由、自主、自然的思想解放潮流,沖擊著傳統的審美觀,婦女運動也在其中起了催化作用。一時間,崇尚身體健美和著裝體現人體自然曲線,成為不少人新的審美觀念。這是大眾現代審美時尚不斷生長的結果,是推動服裝變革的深層背景和最主要的動力。
(二)時裝展示與選美活動的開展,對推動服飾變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近代化帶來了公共空間的擴展與公共活動的增加” , 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時裝表演與選美活動,就體現了這一成果,也成為引領服裝時尚和推動服裝產業化的手段。早在20年代,上海的美亞織綢廠始將本廠產的綢緞精心設計成流行女裝,在永安公司中央大廳搭建舞臺,舉辦時裝表演,以擴大產品銷售。1930年該廠建廠10周年,又在上海大華飯店推出了“國貨時裝表演”,不少政界、商界要人前往,被邀請的明星穿著新奇式樣的服裝在展廳中依次登臺亮相,盛況空前。永安等百貨公司,亦經常在商場中自辦大型時裝表演,由公司女職員擔當模特,同時以明星演唱、美容表演及其他操作演示等活動,招攬顧客。
(三)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也是影響服飾變化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來,大眾傳播媒介漸次發達。即以女子報刊來說, 20世紀初已達40余種,民國期間種類增加得更快。這些報刊在傳播服裝信息、推動新式服裝流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申報》、《大公報》、《新民報》等影響較大的報紙,都辟有女性專欄,討論婦女問題之外,常有女性時裝、妝飾等方面的推介和討論。而在民間,比報刊雜志影響力更廣泛的還有一種廣告宣傳品,即月份牌。起自道光年間的月份牌廣告, 1912年后為了適應激烈競爭,題材越來越集中于時裝美女,被稱為“美女月份牌”。它向普通民眾,包括最底層民眾,展示了什么是摩登的女性,傳播著最新潮的社會審美時尚。
(四)近代服裝產業的產生與發展,為民國時期女性服飾演變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近代服裝業的興起,既是服飾發展的需要,又成了服飾不斷發展變化的物質基礎。而民國時期,以服裝為主的女式系列用品,已經發展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例如在五四前后,中國服裝業獲得較大發展,同時女性時裝也受到特別的重視。上海出現了專賣婦女服飾的“女色部”。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靜安路、同孚路、霞飛路、四馬路、湖北路等路段是時裝店云集之所。
綜上所述,服飾的變革是生活方式變革的一部分,往往成為社會風尚變遷的亮點之一。唯其如此,對新鮮服飾的態度,又往往顯現出新舊觀念的沖突。民國時期,時尚的女子裝束每每一出現,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甚至有時受到政府的干預。但是,新的生活方式,總會伴隨社會的發展而流行,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