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名將斛律光 斛律光人物簡介
斛律光(515年-572年8月22日),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今山西西北)人,南北朝名將,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于騎射,號稱“落雕都督”。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南北朝名將斛律光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南北朝名將斛律光生平簡介
落雕都督
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時就精通騎馬射箭,而以武藝聞名于世。北魏末年,跟隨父親斛律金西征,宇文泰(北周文帝)長史莫者暉這時正在行武中,斛律光看見后,騎在急馳的馬上向他射箭,趁著射中的機會,將他活捉了過來,當時斛律光才十七歲。得到高歡(北齊神武帝)的嘉獎,擢升為都督。高澄(北齊文襄帝)做王世子時,任命斛律光為親信都督,不久升為征虜,累加衛。武定五年(547年),封永樂縣子。
曾陪同高澄在洹橋狩獵,看見一只大鳥,正展翅高飛,斛律光拿起弓來,一箭就射了下來,而且是正中要害。這只鳥形狀像車輪,旋轉著掉了下來,一看是只大雕。高澄拿過雕來觀看,將他夸贊了半天。丞相屬邢子高感嘆著說:“真正的射雕手。”當時人們都稱他為“落雕都督”。不久兼任左衛,晉爵為伯。
奪周四戍
北齊建立后,加任開府儀同三司,另封西安縣子。天保三年(552年),隨從大軍出塞,斛律光為先鋒,打敗敵人,擄獲甚多,并且奪得了一些其他的牲畜。還京,除晉州刺史。同北齊東部接壤的北周的天柱、新安、牛頭三戍之頭目,經常召引亡叛,多次寇掠齊境。天保七年(556年),斛律光率五千步騎偷襲了他們。又大敗北周的儀同王敬俊等,虜獲五百多人、雜畜千余頭后返歸。天保九年(558年),又領兵奪取了北周的絳川、白馬、澮交、翼城等四戍。任朔州刺史。天保十年(559年),拜特進、開府儀同三司。二月,統領萬騎攻打北周的開府曹回公,并將其殺死。柏谷城主帥、儀同薛禹生棄城逃跑,于是斛律光就占領了文侯鎮,立戍置柵后回京。乾明元年(560年),為并州刺史。皇建元年(560年),晉爵巨鹿郡公。這時,樂陵王高百年為皇太子,孝昭帝高演認為斛律光家世代淳厚清謹,加之為皇室立有功勛,便納其長女為太子妃。太寧元年(561年),官尚書右仆射,食中山郡干。太寧二年(562年),除太子太保。
邙山大戰
河清二年(563年)四月,斛律光率二萬步騎在軹關西部筑建勛掌城,又修造了二百多里的長城,設置了十三個戍。河清三年(564年)正月,北周派大將達奚成興等來寇掠平陽(山西臨汾西南),孝昭帝令斛律光率三萬步騎抵抗,達奚成興等聽說是斛律光迎戰,不戰而退。斛律光乘機追擊,追入周境,俘獲周軍二千余人而回。三月,遷任司徒。四月,率騎兵北討突厥,獲良馬千余匹。
同年冬,北周武帝宇文邕派遣柱國、大司馬尉遲迥、齊國公宇文憲、柱國庸國公可叱雄等,率兵十萬攻打洛陽。斛律光率五萬余騎急行軍趕赴洛陽,兩軍在邙山(河南洛陽西)大戰,尉遲迥等人大敗。斛律光射殺了周將可叱雄,獲首級三千多級,尉遲迥、宇文憲幸免一死,還繳獲了所有的甲兵輜重,并將死尸堆成京觀。武成帝高湛親臨洛陽,策勛頒賞,遷任斛律光為太尉,又封冠軍縣公。早幾年高湛命納斛律光第二女為太子妃,天統元年(565年),拜為皇后。同年,斛律光轉為大。天統三年(567年)六月,因父去世,斛律光辭官歸家。同月,詔令斛律光及弟斛律羨官復原職,仍為前任。秋,除太保,襲爵咸陽王,并襲第一領民酋長,另封武德郡公,移食趙州干,遷太傅。
大敗周軍
天統三年(567年)十二月,北周又圍攻洛陽,阻斷齊軍糧道。武平元年(570年)正月,斛律光奉北齊后主高緯命率步騎三萬討伐,軍至定隴,與在鹿盧交屯兵的周將張掖公宇文桀、中州刺史梁士彥、開府司水大夫梁景興等相遇,斛律光披甲執銳,身先士卒,鋒刃才交,大敗宇文桀軍,斬首兩千多級。齊軍長驅直下,直抵宜陽,與在這里防守的北周齊國公宇文憲、申國公拓跋顯敬對峙百日。為了溝通宜陽道路,斛律光營筑了統關、豐化二城。齊軍返回時,駐扎安鄴,宇文憲等率軍五萬追擊。斛律光指揮騎兵回頭猛擊,宇文憲軍大敗,俘虜其開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韓延等人,又斬首三百多級。宇文憲又令宇文桀、大中部公梁洛都與梁景興、梁士彥等三萬步騎在鹿盧交斷路攔擊。斛律光與韓貴孫、呼延族、王顯等人合兵猛擊,大獲全勝,斬殺梁景興,獲馬千匹。因軍功被加封為右丞相、并州刺史。同年冬,斛律光率步騎五萬在玉壁營筑了華谷、龍門二城,與宇文憲、拓跋顯敬相持,宇文憲不敢輕舉妄動。斛律光趁機圍攻定陽,又筑南汾城,置州設郡用來逼迫北周,胡、漢民眾萬余戶前來歸附。
戰于汾水
武平二年(571年),斛律光率眾筑平隴、衛壁、統戎等鎮、戍十三所。北周柱國木包罕公普屯威、柱國韋孝寬率步騎萬余進攻平隴,與斛律光戰于汾水之北,斛律光大敗周軍,俘殺千余人。又封斛律光為中山郡公,增邑一千戶。軍還,武成帝詔令斛律光率五萬步騎沿平陽道進攻姚襄、白亭等城戍,都攻下了,俘虜城主、儀同、大都督等九人及數千士卒。又別封長樂郡公。是月,北周派其柱國紇干廣略圍攻宜陽,斛律光率五萬步騎趕往援救,兩軍在城下大戰,戰敗周軍,奪取了北周建安等四戍,俘獲周軍千余人,凱旋而歸。軍還沒有抵達鄴城,敕令放散兵眾,令歸其家。斛律光認為兵士多立有軍功,沒有得到慰勞獎賞,如果放散,不施恩澤,就不能贏得民心,于是秘密上表請求派人宣旨。軍卒仍然前進,朝廷遲遲不發使,軍隊行至紫陌,斛律光只好命令駐營等待。后主聽到說斛律光軍營已逼近都城的通報,很不高興,急派舍人請斛律光入見,然后慰勞獎賞兵眾,令其放散。拜斛律光左丞相,又別封清河郡公。
結怨祖穆
斛律光常在朝堂垂簾而坐。祖珽不知曉,騎馬從其朝堂門口走過。斛律光見后大怒,對人說:“此人好大膽子!”后來祖珽在內省,高聲大氣地講話,斛律光正好路過,聽到后,又十分惱怒。祖珽知斛律光忿恨,向斛律光的隨從奴仆行賄,還打聽說:“相王很惱怒我吧?”答:“自從公主事后,相王每夜抱膝長嘆說,‘盲人入朝,國家一定破滅’!”穆提婆請求娶斛律光庶女為妻,斛律光不同意。后主將晉陽田地賞給穆提婆,斛律光在朝上大聲講:“晉陽的田地,神武帝以來常種禾,飼馬幾千匹,以平寇難,如今賞賜給穆提婆,這不是破壞軍務嗎?”因此斛律光與祖珽、穆提婆二人有了怨仇。
家庭背景
斛律光一個女兒作了皇后,兩個女兒是太子妃,子弟皆封侯作將,還娶了三位公主。他的弟弟斛律羨都督幽州刺史,在邊境筑城設險,養馬練兵,修水利、勸農耕,威震突厥。全家功高位顯,門第極盛。因此,斛律光常為此擔憂,怕惹來禍患,居家很嚴,生活節儉,不謀私利,杜絕賄賂,門無賓客,也不肯干預朝政。北齊后主高緯是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他寵信祖珽、穆提婆等小人,政治黑暗腐敗。斛律光非常討厭這些人,說“目人用權,國必破矣”!引起了他們的忌恨和陷害。
被殺滅門
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北周韋孝寬忌妒斛律光的英武勇敢,便制造謠言,編成兒歌,在鄴城歌唱,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為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謠言暗喻斛律光有篡位野心)。”又說:“高山不推自崩,槲樹不扶自豎。”祖珽又乘機加了幾句:“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饒舌老母不得語。”并讓小兒在路上歌唱。穆提婆聽唱后,告訴了自己的母親陸令萱。陸令萱認為“饒舌”是指斥的自己;“盲老公”說的是祖珽。因而相與密謀,將歌謠向后主啟報,說:“斛律累世為朝廷大將,明月威震關西,豐樂威行突厥,女為皇后,男娶公主,謠言十分可怕。”后主就此事詢問韓長鸞,韓長鸞認為不必大驚小怪,事情也就此作罷。祖珽又在后主面前挑撥,當時后主身旁只有何洪珍在。
后主說:“前得你的報告,本打算施行的,卻給長鸞制止了。”祖珽沒有回答,何洪珍進言說:“如若無此意,還行;既然有此意,就應該施行,萬一泄露出去,那就把事情鬧大了。”后主說:“洪珍的話講得有理。”但還是猶豫未決。適逢丞相府佐封士讓進密奏,奏稱:“前時斛律光西征回京,陛下敕令放散兵卒,斛律光卻令軍卒進逼京師,欲行不軌,事情沒有成功就停止了。再說,斛律光家藏有弩甲,擁有奴僮千多,常派人前往豐樂、武都等人家里,相互勾結。如不早點加以制止,任其發展,那就危險了。”恰好啟奏上有“軍卒進逼京師”之語,與后主前些時日的懷疑相合,后主便對何洪珍說:“人的想法有時很正確,我以前懷疑他有反叛之心,現在看來的確如此。”
后主性格十分怯懦,擔心事情會突然暴發,命令何洪珍快馬召祖珽進宮。又害怕斛律光不從命。祖珽趁機進言:“正要召他,又怕他起疑心不肯來。應該派人賜給他一匹駿馬,告訴他說‘明日準備前往東山游觀,王可乘這匹馬一同前往’,因此,斛律光一定要入宮致謝,這時就乘機把他抓起來。”后主遵其言。不一會兒,斛律光來了,被人引進涼風堂,劉桃枝乘其不備,從后面偷襲,將其殺害,時年五十八歲。斛律光被殺后,后主下詔說他謀反,現已伏法,其余家口不受株連。很快又發詔書,將斛律光家族滿門抄斬。
斛律光性格
斛律光言語寡少,性格剛正急躁,御下嚴格,治兵督眾,只是依仗威刑。在筑城置戍的勞作中,他常常鞭撻役夫,極其殘暴。自從少年從軍后,不曾違背規章,而使鄰敵聞風喪膽。斛律光沒犯什么罪,卻被朝廷處死,所以時人極其惋惜。北周武帝得到斛律光的死訊,十分歡喜,竟下令赦免其境內的罪犯。北周武帝滅北齊,今入鄴城,追贈斛律光為上柱國、崇國公。北周武帝指著詔書說:“如果斛律光還活著的話,我哪能跑到鄴城來?”
對斛律光的歷史評價
陸令萱:“斛律累世大將,明月聲震關西,豐樂威行突厥。”
宇文邕:“此人若在,朕豈能至鄴!”
李百藥:“光以之子,有沈毅之姿,戰術兵權,暗同韜略,臨敵制勝,變化無方。自關、河分隔,年將四紀。以高祖霸王之期,屬宇文草創之日,出軍薄伐,屢挫兵鋒。而大寧以還,東鄰浸弱,關西前收巴蜀,又殄江陵,葉建瓴而用武,成并吞之壯氣。斛律治軍誓眾,式遏邊鄙,戰則前無完陣,攻則罕有全城,齊氏必致拘原之師,秦人無復啟關之策。而世亂才勝,詐以震主之威;主暗時艱,自毀藩籬之固。昔李牧之為趙將也,北翦胡寇,西卻秦軍,郭開譖之,牧死趙滅。其議誅光者,豈秦之反間歟,何同術而同亡也!內令諸將解體,外為強鄰報仇。嗚呼!后之君子,可為深戒。”
贊曰:“赳赳咸陽,邦家之光。明月忠壯,仍世將相。聲振關右,勢高時望。迫此威名,易興讒謗。始自工言,終斯交喪。”
陳元靚:“力扶齊祚,時號純臣。托晉形勢,破周荊榛。出則為將,入則秉鈞。才兼文武,踵之旡人。”
南北朝10大名將
十:斛律光
斛律光(515年―572年年),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北齊名將。善于騎射,號稱“落雕都督”。他驍勇善戰,在與北周近20年的爭戰中,多次指揮作戰,均獲勝利。他治軍嚴明,身先士卒,不營私利,為部下所敬重。斛律光南北朝時期北齊名將,平生為高家打過無數惡仗,又幫助高緯坐穩帝座。但不貪權勢,不懂交結高緯的寵臣穆提婆和祖珽。兩個人于是同上讒言勸高緯殺掉他。高緯性怯,不敢誅殺如此重臣。祖珽給他出主意:“賞賜斛律光一匹馬,說明天一起游獵東山,他一定來謝恩。”斛律光來到涼風堂,高緯衛士劉桃枝從后擊其后腦,斛律光不倒,回頭說:“你們常常干這樣的事,但我到死也不干對不起國家和皇帝的事。”劉桃枝和三個大力士用弓弦勒在不做絲毫抵抗的斛律光脖子上,勒死了一代名將。
九:曹景宗
曹景宗(457—508年),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內)人,南北朝時期梁朝名將。出身將門,幼時就以勇猛聞名。后追隨蕭衍(后來的梁武帝)起兵,南征北戰,為梁朝的開國功臣。梁朝建立后又被委以重任,進號平西,改封竟陵縣侯。多次與魏軍交戰,立下赫赫戰功。公元508年,病逝,時年五十二歲。曹景宗不失為一個英雄豪杰,生性粗獷豪放,一生都在追求金戈鐵馬、鏗鏘有力的人生風格,但他嗜酒好色、奢靡浮華的性格一直為世人所不齒。
八:陳顯達
陳顯達(427—500),南北朝時期南齊名將。中國杰出軍事家、政治家。499年(永元元年)正月,陳顯達率平北崔慧景等部4萬人,進攻北魏,企圖收復先前被北魏攻占的雍州(治今湖北襄樊)五郡。魏孝文帝元宏派前元英領兵抵御。元英為北魏名將,陳顯達領兵于二月間與其交戰,屢破之,遂圍馬圈城(今河南鎮平南),歷時40天。城中食盡,守軍饑疲,食死人肉和樹樹。魏軍被迫突圍逃走,被俘斬數以千計。南齊軍入城后,將士爭搶城中的絹絲,所以沒有對魏軍進行窮追。陳顯達又派軍主莊丘黑攻擊南鄉(今河南漸川西南),拔之。陳顯達作為中國歷史名將,其出人的軍事統帥能力,善于權變的處世哲學和政治才華,歷來為人稱道。
七:韋孝寬
韋孝寬(公元509年—公元580年),名叔裕,字孝寬,漢族,京兆杜陵(陜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杰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韋孝寬一生南征北戰,官拜大司空,封上柱國。玉壁之戰,東魏軍攻城,晝夜不停,韋孝寬則隨機應變,竭力抗御,東魏軍盡用攻城之術,但皆被韋孝寬所破,而且還守城有余。高歡攻城不克,后派人勸降也沒有成功。高歡攻城50天,士卒死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計,仍未攻克,高歡急得舊病復發。時有隕石墜入東魏軍營中,東魏軍驚懼,高歡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對玉壁的包圍,撤軍。高歡回到晉陽后,一病不起,于次年正月死去。
六:檀道濟
檀道濟(?—公元436年),南朝宋將領。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莊),出生于京口(今江蘇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東晉末,從劉裕攻后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檀道濟死后,南朝在軍事上轉入守勢,北朝則占據主動地位,屢次南征。后北魏曾南征至長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劉義隆登石頭城北望,面有憂色,長吁道:“如果檀道濟還在,怎么會到這個地步!”
五:宇文泰
宇文泰(公元507—556年),字黑獺(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族,西魏王朝的實際建立者和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西魏禪周后,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公元559年),追尊為文皇帝。宇文泰是杰出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統帥。宇文泰一生,正處在由亂到治的歷史轉捩點,他能夠在紛繁復雜的歷史條件下,觀時而變,順乎歷史發展的潮流,終至取威定霸,轉弱為強,南清江漢,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礎。他在位時所頒行的兵制、選官之法等等更是開隋唐政治制度之淵源,宇文泰的功業可謂盛矣,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繼孝文帝元宏之后的又一位鮮卑族杰出的人物。
四:高歡
北齊神武帝高歡(496年-547年),鮮卑名賀六渾,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景縣南)。北朝東魏權臣。因祖犯法,遂移居懷朔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北,一說內蒙古固陽),成為鮮卑化漢人。他曾參加杜洛周起義軍,繼歸葛榮,為親信都督。后判降爾朱榮,并收編六鎮余部,鎮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鎮酋長、晉州刺史。他竭力調和漢胡關系,依靠鮮卑族和漢族高門,擴充政治實力。普泰二年(532),一舉消滅爾朱氏殘余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逼走北魏孝武帝,另立孝靜帝并挾其遷都鄴城。高歡專擅東魏朝政16年。其子高洋取代建立北齊,追高歡為獻武皇帝。高歡足智多謀,眼光深遠,善于權謀機變,極具軍政天賦。從他替爾朱榮出謀劃策,到后來擊破掌權的爾朱家族都顯示了這一點。另外,高歡臨終前囑咐兒子高澄,指出侯景必然造反,但只要用慕容紹宗為帥就可討平。結果不出高歡所料。并且高歡用人惟才是舉,高澄、高洋日后的班底,基本不出他的建制,為北齊立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陳霸先
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寔之后。陳霸先出身低微,受蕭映賞識,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通過平定“侯景之亂”,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太平二年(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大陳,改元永定,是為陳武帝。掌權后平叛之戰主要有三:平王僧辯余部之戰、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陳霸先生逢亂世,盡管身經百戰,收拾的卻是百廢待興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賢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勢漸趨穩定。陳霸先在抵御落后勢力摧殘,維護社會穩定,恢復南方經濟,保護華夏傳統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歷史的貢獻,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而且,就陳霸先治國、治軍、從政、為人的自身品格來講,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陳霸先不僅是一代開國皇帝,他還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二:拓跋燾
拓跋燾(408年—452年),字佛貍,鮮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在位。公元422年,拓跋燾被立為太子。公元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在位期間,親率大軍滅亡胡夏、北燕、北涼等諸多政權,統一北方。北伐柔然,使之不敢南侵;南敗劉宋,占據河南之地。公元452年,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謚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拓跋燾率軍講求戰法,指揮靈活,為南北朝時期杰出的騎兵統帥。魏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聰明雄斷。在位期間,借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險夷。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蕩河源,南夷荷擔,北蠕削跡,廓定四表,一舉統一了中國北方,使西晉末年以來北方地區的割據混亂局面得以結束,為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當時也是大魏武功鼎盛的時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中國歷史也極為罕見。此外,他廣泛搜羅漢族士人,整肅吏治,修訂律令,督課農桑,崇尚儒學,推動了魏朝的封建化進程。
一:劉裕
宋武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祖籍彭城縣綏輿里(今安徽省蕭縣縣城東北二十里,在今蕭縣境內),興寧元年三月生于京口(今江蘇鎮江),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勛卓著。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劉宋開國之君。于隆安三年(399年)參軍起義,對內平定戰亂,先后消滅劉毅、盧循、司馬休之等分裂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了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致力于北伐,消滅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國。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劉裕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大宋,都建康,南朝開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土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并,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重大貢獻,被譽為“南朝第一帝”。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雛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劉裕的軍事思想非常豐富,為中國軍事史做出過重大貢獻,是時勢造就的英雄。劉裕是東晉南北朝,頗有作為,成就最大,最有建樹的皇帝。他所做的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促進了歷史的發展。
看過“南北朝名將斛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