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德國賠款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德國是怎么賠款的?二戰后德國賠款的歷史是怎樣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二戰后德國賠款的歷史,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二戰后德國賠款的歷史:
日前,已瀕臨破產的希臘政府,為擺脫危機,想出一條“妙計”:要德國償還二戰賠款,依照希臘方面的解釋,德國尚欠希臘相當于1833億美元(此處系按現今匯率,文中其余統計數字,則系按戰后當時美元匯率)的賠款,早已償清所有戰爭賠款的德國,斷然回絕了希臘的無理要求。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德國的賠款情形,究竟如何?
1、美、英、蘇確立“分區賠償”原則,在各自的德國占領區索取賠償
早在對德戰爭中,各大盟國即分別制定了索賠計劃,但由于所求不同,以至在雅爾塔會議上發生嚴重分歧。
蘇聯損失最大,希望從德國獲得戰后重建的資金、設備,提出要德國賠償200億美元,其中100億給蘇聯、80億給英美、20億給其他戰勝國,德國賠償的一半用工業產品支付,另一半通過拆卸設備、沒收德國海外資產獲得。
對于蘇聯的提議,英國極力反對,認為這超出了德國的承受能力,丘吉爾指出,如果支付進口不能優先于支付賠償,便意味著需要其他國家來替德國支付賠償,如此所料,戰后一段時間內,美、英不得不為占領區的食物進口買單,同時,英國也害怕過分剝削德國,會使其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
美國國力雄厚,也未受到戰爭破壞,并不期望從德國獲得大量賠償,只是為換取蘇聯在其他問題上的支持,對200億美元(文中美元都是按戰前,也就是1938年的匯率計算所得)的賠款數額表示了原則性同意。
其實在對德索賠政策敲定前,蘇聯已將德國東部的大片領土劃給了波蘭,那里有德國12%的可移動資產與大量存糧;而蘇軍所過之處,也都大范圍地拆卸設備,這兩個舉動無疑削弱了德國的賠償能力,間接減少了美、英等國能獲得的賠款數額,加之,美國希望將蘇聯擋在西占區以外,故在波茨坦會議上主張“分區賠償”。
所謂“分區賠償”原則,即美、英、蘇三國(后加入法國)從各自在德國的占領區獲得戰爭賠償,蘇占區面積較小,境內主要為農業與輕工業;西占區經濟更為發達,擁有魯爾區這一重工業基地,美、英為獲取糧食,蘇聯為得到工業設備,在《波茨坦協定》中又規定,蘇聯可獲得西占區拆卸設備的25%,其中40%無償獲取,60%使用糧食等物資交換。
蘇聯最初并不同意這一原則,但美國把對德賠償問題與波蘭西部邊界問題綁定在了一起,只有蘇聯同意“分區賠償”,美國才會在蘇聯邊界問題上讓步,由此蘇聯不得不接受了“分區賠償”。
2、蘇聯把“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所獲賠償最多,達171億美元
戰后初期,美、英、蘇三國至少在削弱德國這一目的上是一致的,但隨著冷戰爆發,美國為防范蘇聯,維護歐洲安全,開始著力恢復德國經濟,因此在西占區,盟國要求德國給予的賠付較少。
1945年12月,包括希臘在內的18個西方盟國依照在戰爭中的損失,確定了在西占區獲得物資賠償的比例,他們總共從西占區獲得價值5.023億美元物資,其中美、英、法分別分獲1.24 億美元、1.06 億美元和8700萬美元,西方各國拆卸的設備不多,西占區的生產能力僅因此下降了8%。
此外,包括美國搶走的專利、商標、科學家等“智力賠償”,西方國家從德國獲得的賠償,大約相當于51.5億—64.4億美元。
相比之下,蘇聯在占領區的拆卸規模,遠大于美、英等國,他們把“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管道設備、鐵軌、電話機和交換機、汽車、室內發電站、有軌電車、機床,乃至整座工廠”,蘇聯官方稱,從蘇占區拆遷企業676家;西方學者算上部分被拆遷的企業,這個數字能達到1367—2033家。
統計顯示,德國蘇占區在1946年的生產水平比兩年前下降了75%,生產能力僅相當于1936年的55%,這種結果的出現,1/4是因戰爭破壞,3/4則源于蘇聯的大肆拆卸。
民主德國建立后,蘇聯繼續用大大低于市場的價格,從民主德國獲取化工等工業產品。
1950年5月,蘇聯宣布已獲得36.58億美元賠償,同時將100億美元的賠償總額減少到68.29億,要求東德以后每年償還2.11億美元,這個數字并不包括蘇聯從蘇占區獲得的所謂“戰利品”——從1944年起,蘇聯即以掠奪“戰利品”的名義,從德國沒收了大批財產,以及數以十萬計的技術工人。
如果加上這些,蘇聯至1953年所獲賠償可能有171億美元,大大超過了其在雅爾塔會議時要求的賠款數額,以至當時有評論稱:“西德人是幸運的,是東德人替希特勒承擔了所有戰爭罪責。”
1952年5月,聯邦德國與西方盟國簽訂《波恩條約》,結束美、英、法三國的軍事占領(柏林除外),停止拆卸,免除聯邦德國的所有賠償義務,為不給西方留下貪得無厭的印象,同時避免因過分剝削,引發民主德國的更大騷亂,蘇聯在1953年也宣布放棄對民主德國的一切賠償要求。
德國的賠償行動并未就此結束,除了給四大占領國外,截至1986年,聯邦德國還給以色列猶太人賠款900億馬克,給東歐12國10億馬克,至于早已自巴黎賠償會議上拿到了戰爭賠償的希臘,如今再度對德國提出“賠償”要求,除制造國際話題應付國內困境外,并無其他實際意義。
相關資料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戰火牽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戰爭分為五大戰場,即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和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衛星國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余萬人,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中國、美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等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霸世界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球戰爭。
意大利投降
意大利法西斯投降連年的戰爭使意大利經濟瀕于崩潰,國家預算赤字高達870億里拉,收入只及支出的36%。全國各地食品匱乏,黑市猖獗,民不聊生。軍隊也處于“崩潰狀態”,兵員嚴重缺乏,士氣低落。斯大林格勒慘敗后,希特勒以東線局勢緊張為由,拒絕給墨索里尼提供新的援助,并強迫墨索里尼繼續征兵充當炮灰。
在此情況下,意統治集團決定拋棄墨索里尼以擺脫危機。1943年7月24日夜,法西斯最高委員會通過決議,恢復君主立憲,把軍隊指揮權交還國王。翌日夜晚,國王埃曼努爾三世召見墨索里尼,令他辭職,同時任命巴多格里奧陸軍元帥為,組成了一個無黨派政府,并向全世界宣布了這個消息。兩天之后,墨索里尼被押到蓬察島,后又被送往馬達累納島。7月28日巴多格里奧宣布解散法西斯黨,結束了持續21年的法西斯統治。
為避免希特勒報復,巴表面宣布繼續同德國一起作戰,暗中卻派特使與盟國密談,表示愿意反戈一擊。8月中旬,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會談,商定意的停戰條件,授權盟軍司令艾森豪威爾受降。9月3日,意、美雙方代表在西西里島錫臘庫扎附近的橄欖林中簽訂了停戰協定,規定意軍立即停止軍事行動,海、空軍撤往盟軍指定地點,并立即撤回在國外各戰場作戰的軍隊,盟軍有權使用意的各個機場和軍事基地。
墨索里尼垮臺后,希特勒擔心意投降盟國和盟軍在意南部登陸,于是,以減輕意北部防務為借口,派遣隆美爾元帥率8個師的德軍越過邊境占據阿爾卑斯山各山口,并在意北部建立比薩—里米尼防線,以支援駐守在該防線以南意本土上的另8個師德軍。
簽定停戰協議當天凌晨,英軍第八軍團強渡墨西拿海峽,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向意南部快速推進。9月8日,艾森豪威爾和巴多格里奧分別廣播了停戰宣言。9日凌晨,盟軍在薩勒諾登陸,向意西海岸進軍,一舉占領那不勒斯。德軍在聽到上述廣播后,立即解除意軍武裝,逮捕大批意軍官,并于9月10日占領羅馬,后又接管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本土。在德軍占領羅馬前夕,意王室、巴多格里奧及其政府成員倉皇出逃,然后乘坐潛艇,于9月10日到達布林的西。9月13日,納粹黨衛軍營救墨索里尼成功,讓他粉墨登場,9月底在意北部成立了法西斯傀儡政權,與巴多格里奧政府相對抗。10月13日,巴多格里奧政府在意人民的強烈要求下,正式退出法西斯同盟,向德國宣戰。同時,英、美、蘇3國政府也發表宣言,承認意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
墨索里尼垮臺和巴多格里奧政府無條件投降并對德宣戰,標志著柏林―羅馬軸心的解體,是反法西斯聯盟的一大勝利。
德國投降
德國簽字投降是在1945年5月8日24時,地點柏林市東南的卡爾斯霍爾斯特的德國軍事工程學校大樓大廳,投降書規定,從1945年5月9日1時開始生效。
德國投降書共有六項條款內容如下:
1.我們,這些代表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簽字者,同意德國一切陸、海、空軍及目前仍在德國控制下的一切部隊,向紅軍最高統帥部,同時向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無條件投降。
2.德軍最高統帥部立即命令德國一切陸、海、空,及黨衛軍與目前仍在德國控制下的一切部隊的司令官于中歐時間1945年5月8日23時至5月9日1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留在當時所在地點,全部解除武裝,將所有武器和軍事物資移交給當地盟軍部隊司令官或盟軍最高統帥部委派的軍官代表,保證對于所有艦艇船只、飛機及它們的發動機、殼體和設備,以及所有汽車、武器、儀器和一切作戰用的軍事技術裝備,決不加以任何破壞和損傷。
3.德軍最高統帥部立即指定相應的指揮人員保證執行紅軍最高統帥部和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作出的所有進一步的指令。
4.本投降書并不妨礙今后用其他由聯合國或以聯合國名義簽訂的、適用于整個德國和全體德國武裝力量的有關投降的總文件來替代。
5.遇有德軍最高統帥部或歸它指揮的任何部隊拒不執行本投降書時,紅軍最高統帥部和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可采取它們認為是必要的懲罰措施或其他行動。
6.本投降書有俄、英、德三種文本。俄、英文本為唯一準確的文本。
日本投降
1945年3月4日,馬尼拉光復。5月3日,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勝利。6月22日,日本失沖繩島。7月16日,美國試炸原子彈。7月26日,中英美發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9日早晨,長崎原子彈爆炸后在天空升起一個高度達6萬英尺(18公里)的蘑菇云。
在硫磺島、沖繩島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戰使雙方都遭受嚴重的人員傷亡,不過這些戰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緩慢撤退。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深飛行員喪身戰場,日本開始實行由神風特攻隊直接沖擊重要軍事目標,試圖減緩美國部隊的進攻速度。但同時,東京和其他城市遭到了美軍的轟炸。在中國戰區,國軍在中美空軍
支援下牽制日軍并轟炸大陸補給線。日軍意圖反制而發動湘西會戰與鄂西會戰,中國皆防衛成功。1945年2月3日,蘇聯同意介入太平洋戰事。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在《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前,宣布《蘇日中立條約》不再有效。
投機的斯大林選擇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入中華民國東北地區。國軍亦對華南地區發動躁進作戰,目標廣東及湖南。而同月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震撼日本,廣島24.5萬人口中死亡和失蹤人數達71379人,受傷人數近10萬,長崎23萬人口中的約14萬8千人傷亡和失蹤。面對核武器的威脅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喪失,日本天皇裕仁與內閣開始重新考慮投降。
日本帝國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正式宣布投降。最終的投降書是于1945年9月2日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簽署的,此后麥克阿瑟開始負責日本的重建。這段時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軍的占領期。美國總統杜魯門于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美日兩國已經不處于敵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