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思想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下面給大家介紹亞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思想。
論音樂與文雅教育。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其和諧發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劃分的情感教育階段的主要內容。他認為音樂是進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智力的發展,更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音樂本身可培養人的良好性格,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應學習音樂。音樂沒有功利性,給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亞里士多德主張“文雅教育”。他把學科分為實用和文雅兩種,實用學科為實際生活服務,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學科沒有功利性,是專供閑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亞里士多德重視后者。音樂是自由和高貴的學科,可使人心靈娛樂,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養。除了通過音樂來實施道德教育外,還有專門的道德訓練。
論三種靈魂與三種教育。以其哲學觀為基礎,亞里士多德構建了他的靈魂論。他認為人有三種靈魂:理性靈魂、非理性靈魂和植物性靈魂。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思維、理解、判斷等方面,是靈魂的理智部分,又稱為理智靈魂,是最高級的靈魂。非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靈魂的動物部分,又稱為動物靈魂。植物靈魂主要體現在有機體生長、營養、發育等生理方面,是靈魂的植物部分。動物靈魂是中級的,植物靈魂是最低級的。低級的靈魂含有的質料多,形式少;高級的靈魂含有的質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備這三種靈魂,且從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現出植物靈魂、動物靈魂、理性靈魂。即兒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體的發育、生長,到了稍大一點時就表現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時才有思維、理解、判斷等能力的出現。在教育上,亞里士多德根據他的靈魂論把教育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體育、德育、智育。其中體育是基礎、智育是最終的目的。他認為,要使人的靈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發展,必須施于人不同階段十分恰當的教育和訓練。
論兒童的年齡分期。亞里士多德不僅最早明確地提出了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劃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提出按年齡劃分教育階段的主張。他把一個人的教育階段按每七年為一個階段來劃分。0—7歲為第一階段,以體育訓練為主;7—14歲為第二個階段,以德育為主;14—21歲為第三個階段,以理智培養為主。在0—7歲時,父母應特別重視對幼兒的撫養,要吃含乳份最多的食物。五歲以前,孩子的活動以游戲為主,應保護孩子的四肢,使其健康成長,要經得起適當的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還應對幼兒講述一些健康有益的故事。
7歲時,孩子應到國家辦的學校里接受專門的系統的教育,一直到14歲為止。這個時期主要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應對其實施合諧的教育。主要內容有:體育鍛煉、音樂和道德訓練。這里沒有提到讀寫算的教學,并不是亞里士多德不重視,而按照雅典教育的慣例,把這些內容納入到音樂教育中去了,這時期的體育不以競技為目的,而是為人的健康發育服務的。他汲取了斯巴達體育訓練過于嚴格的教訓——學生流于野蠻、粗俗。他認為兒童應掌握必要的軍事、體育技能,但不要求精于此道。這與雅典的教育風尚是相吻合的。
亞里士多德主張通過實際活動和反復練習,使學生養成“中庸”適度的道德品質。例如公正、節制、勇敢等。他認為道德的形成有三個因素:天性、習慣、理智。其中習慣的養成起關鍵的作用,因此,進行道德習慣和道德活動的培養,是形成優良品質所不可缺少的。14—21歲主要是對年輕人進行理智靈魂的培養。這個階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動為主,因為人的理性靈魂的特點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斷,這些必須以足夠的沉思為基礎。人們在閑暇中持續地沉思,可以領悟人生的幸福和真諦。
綜觀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繼承性。亞里士多德以柏拉圖的哲學、教育理論為基礎,構建了自己的理論。究其實質,他們的共性很多。亞里士多德的靈魂三分法,三種不同階段的教育及教育的最終目標與柏拉圖的靈魂論、哲學王的教育體系都存在著本質上的相似之處,最終都將善或理智做為教育的最高境界。
人物評價:
亞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識于一身,在他死后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象他那樣對知識有過系統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他的思想曾經統治過全歐洲。恩格斯稱他是“最博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