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前身是1874年在奧匈帝國時期成立的捷克斯拉夫社會民主黨,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后改稱捷克斯洛伐克社會民主黨。1921年5月,以什麥拉爾和薩波托茨基等人為首的左派在黨的第14次代表大會上決定接受加入共產國際的21項條件,并將黨名改為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這次大會也就是捷共的成立大會。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簡介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前身是1874年在奧匈帝國時期成立的捷克斯拉夫社會民主黨,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后改稱捷克斯洛伐克社會民主黨。1921年5月,以什麥拉爾和薩波托茨基等人為首的左派在黨的第14次代表大會上決定接受加入共產國際的21項條件,并將黨名改為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這次大會也就是捷共的成立大會。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發生的大事記
1924年第二次代表大會提出為爭取黨的布爾什維克化而斗爭的任務,主張沒收大地主的土地分配給農民和建立無產階級與農民的聯盟。
1929年“五大”制定了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斗爭方針。選舉K.哥特瓦爾德(1896~1953)為黨的中央。30年代,捷共領導人民進行反法西斯的斗爭。1938年底捷共被迫轉入地下,黨的領導機關遷至莫斯科。
1939年法西斯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領導人民開展抵抗運動。同年5月,斯洛伐克地區黨組織獨立活動,成立斯洛伐克共產黨。
1944年8月捷共領導了斯洛伐克民族起義。
1945年4月4日成立民族陣線政府 ,捷共成為主要執政黨。5月,捷共領導了布拉格起義,在蘇聯紅軍支援下,解放了全國。
1949年黨的“九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哥特瓦爾德逝世。A.諾沃提尼任第一書記。
1968年1月由A.杜布切克任第一書記。杜布切克主張進行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4月主持召開中央全會,制定了黨的《行動綱領》。
1968年8月20日,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1969年4月中央全會解除杜布切克的職務,由G.胡薩克任第一書記(1971年改稱)。1971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的方針。
1987年12月M.雅克什接替職務。
1989年12月21日舉行非常代表大會,通過捷共《在捷克斯洛伐克實現民主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選舉 L.阿達麥茨為捷共主席,為中央第一書記。
1990年2月中央全會決定將前總統、前L.什特勞加爾等22名前捷共高級領導人開除出黨。
1990年11月3~4日捷共召開“”,通過了新的組織章程和綱領宣言,并決定捷共名稱保持不變,組織形式改為由捷克和摩拉維亞共及斯洛伐克共產黨兩個獨立的黨自愿組成的聯邦制,取消中央委員會和捷共主席及第一書記職務。P.卡尼斯(斯洛伐克人)和M.格雷貝尼切克(捷克人)分別當選為捷共聯邦委員會主席和第一副主席。
至1990年底,有黨員70萬人左右。原黨報《紅色權利報》于1990年11月6日改名為《左翼報》。1991年8月改稱捷克、摩拉維亞共產黨和民主左派黨聯盟。
重要事件
1948年2月20日,參加捷克斯洛伐克第3屆民族陣線政府的民族社會黨、人民黨和斯洛伐克民主黨的12名部長向總統貝奈斯聯合提出辭呈,制造了政府危機,企圖搞垮共產黨人任的聯合政府,將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排擠出閣,組織看守政府,再組織選舉,建立資產階級政權。捷共發動群眾,迫使貝奈斯總統接受12名部長的辭呈,通過民主的、憲法的、議會的方式解決了政府危機,將反動分子從民族陣線政府中清洗出去,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人民民主政權,實現了民族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的和平發展和轉變,史稱二月事件。二月事件在捷克斯洛伐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國際共運史和國際關系史上也十分引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