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重大歷史事件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重大歷史事件你知道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秦朝時期歷史事件
荊軻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后,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制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從“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規定的1標準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準升約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南北朝時,各國度量衡的標準不一,如北朝魏、齊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時所定的標準),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則一斗比古斗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僅多二兩;南齊則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兩。長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則增不到一寸。全國度量衡的不一致,給工商業發展帶來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作了統一的規定: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的一尺二寸;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國推行。度量衡的統一對全國經濟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說:“三代以來,權量之制,自隋文帝一變。”唐承隋制,基本以此為準,唐以后雖稍有變動,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秦始皇統一的度量衡統一度量衡 古代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制造標準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國統一施行。1標準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準升約合今0.2公升。統一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書同文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也很不統一。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從那時候起,采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
郡縣制
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后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漢。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
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某些人認為秦始皇坑殺的乃是“術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而且“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一語出自《史記·卷121·儒林列傳》,術音述,術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的事件。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但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點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阿房宮
阿房宮是秦朝的宮殿,據史書記載,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遺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有同名景天科,銀波錦屬植物“阿房宮”。
驪山陵
秦始皇陵,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筑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冢位于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陪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尚未發掘。
萬里長城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筑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長城建筑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建于十四世紀的明長城。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數據,歷代長城總長為21196.18千米;而國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為8851.8千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巡游
秦始皇統一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2年)開始修筑“馳道”,以供巡狩之用。為了“示疆威,服海內”,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視全國,足跡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島,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區,東到山東沿海,并在鄒嶧山(在今山東鄒城)、泰山、芝罘山、瑯邪、會稽、碣石(在今河北昌黎)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此外又依古代帝王慣例,于泰山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于天,謂之“封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南下云夢(在今湖北),沿長江東至會稽,又沿海北上返山東萊州,在西返咸陽途中于沙丘(今河北邢臺附近)病逝。
沙丘之變
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秦始皇在沙丘宮(今河北省廣宗縣)去世后,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嬴政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巡游時在途中突然去世,遺詔令公子扶蘇主持葬禮,意即使之返都即位。此時扶蘇正在上郡監督蒙恬的軍隊,管理詔書的趙高卻發動了陰謀,威脅丞相李斯,矯詔處死扶蘇與蒙恬。隱瞞秦始皇死訊,以咸魚放到秦始皇車上,遮擋秦始皇尸體發出的臭味。回到咸陽後,他們擁立公子胡亥為皇帝,就是秦二世。 影視作品中的趙高
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官趙高脅迫左相李斯發動“沙丘之變”,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為秦二世。
趙武靈王讓位與兒子何,結果公子成等圍殺廢太子章,趙武靈王被餓死在沙丘宮中,趙國大亂,史稱'沙丘之變’。
大澤鄉起義
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余名戍卒被征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吳廣為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并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大澤鄉起義因為陳勝得勢后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而失利。
秦末農民戰爭
秦末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秦始皇統治時期,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以及筑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時,還制訂嚴刑酷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秦末農民戰爭始于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其后各地響應,其中屬項羽和劉邦領導的兩支軍力最強。推翻了秦朝,打擊了地主階級。
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后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將章邯、王離所率40余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并于數月后迫使另20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