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歷史人物介紹
陳勝,字涉,汝南陽城(今平輿西北)人。吳廣起義領袖者。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陳勝歷史人物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陳勝歷史人物介紹
陳勝(?-公元前208),字涉,楚國陽城縣(今河南駐馬店市平輿縣陽城鄉)人。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后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后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
當時正值秦朝的殘暴統治時期,階級壓迫極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命運相同的人。有一天,他對一起耕田的伙伴們說:“茍富貴,無相忘。”就是說,以后如果有誰富貴了,可別忘了一塊吃苦受累的窮兄弟。大伙聽了都覺得好笑:“咱們賣力氣給人家種田,哪兒來的富貴?”陳勝不免有所感慨,嘆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被統治階級“富貴在天”說教欺蒙的貧苦農民,一時還不能理解實際上代表了他們自己階級擺脫貧困、壓迫的先進思想。而陳勝的杰出之處,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這種貧賤、富貴的不平,并提出了改變這種不平的樸素而勇敢的要求。-命運的決心猶如一團烈火在陳勝胸中燃燒。不久,他便以實際行動向人們證明了自己的豪言壯語。 陳勝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舉征兵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陳勝也在征發之列,并被任命為帶隊的屯長。他和其他900名窮苦農民在兩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趕往漁陽。當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時,遇到連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斷,無法通行。大伙眼看抵達漁陽的期限將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是好。因按照秦的酷律規定,凡所征戍邊兵丁,不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者,是要一律處斬的(然而據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來看,秦律規定“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原文“ 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而且如果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征發-----原文“水雨,除興”。并沒有“失期法當斬”這樣的規定。顯然史記的記載不符合真實情況。)。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陳勝毅然決定謀劃起義。是夜,陳勝悄悄找另一位屯長吳廣商議。吳廣,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窮苦出身,他們雖然結識不久,但已是無話不談的朋友。陳勝對吳廣說:“這兒離漁陽還有上千里路程,怎么也不能按期抵達漁陽了,我們現在的處境,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來也是死,與其都是死,還不如選擇為國家而死,干一番大事業?”陳勝接著又對時局進行了分析:“天下人已經苦于秦朝統治很久了,老百姓對秦王朝的苛捐賦稅、募役刑罰已經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我聽說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本不應繼位,該繼位的是長子扶蘇。扶蘇賢能,卻被二世無故殺害了。還有一位名人叫項燕,曾是楚國名將,戰功卓著,又愛護士兵,很受人愛戴。現在老百姓并不知這兩個人是生是死,我們何不以他們的名義號召天下人起來-秦朝的-呢?” 陳勝雕像
吳廣很佩服陳勝的膽略,覺得他的主意符合當時的人心,完全支持陳勝“死國”、“舉大計”的決定。
古時候盛行預測吉兇的宗教迷信活動。陳勝和吳廣經過一番謀劃后,又專門找了一個算卦的卜問吉兇。聰明的卜者知道了他們的用意,便說:“ 你們的事業能成功,且能為百姓立大功。可是你們把事情向鬼神卜問一下吧”陳勝、吳廣聽后非常高興,并從卜者的話中悟出了借鬼神“威眾”的啟示。于是,他們用朱砂在一塊綢帕上寫了“陳勝王(wàng)”三個大字,塞到漁民捕來的魚肚子里。戎卒們買魚回來吃,發現了魚腹中的“丹書”,都覺得驚奇。與此同時,陳勝又讓吳廣潛伏到營地附近一座荒廟里,半夜里在寺廟旁點燃篝火裝作鬼火,模仿狐貍聲音,大聲呼喊“大楚興,陳勝王(wàng)”!正在睡夢中的戎卒們被驚醒,十分驚恐害怕。第二天戎卒們交頭接耳,都指指點點地看著陳勝。加之陳勝平時就待下屬熱情和氣,現在又把陳勝的形象跟楚國復興聯系在一起,陳勝在戎卒們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
吳廣見時機基本成熟,于是趁兩個押送士卒的軍官喝醉,故意揚言逃跑,以激怒押送他們赴邊的將尉。喝得醉醺醺的兩個將尉果然大怒,責罵和鞭打吳廣,引起士兵們不滿,群起而哄之。吳廣奮起奪下一名將尉佩劍將其殺死,陳勝也乘勢殺了另外一名將尉。
隨后,陳勝把900名戎卒召集在一起,大聲說道:“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意思是:各位,我們在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達漁陽了,而誤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斬殺,即便僥幸不被砍頭,戍守邊塞十分之六七的人也要送命。再說好漢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取得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嗎?陳勝鏗鏘有力的一番話,說出了大伙的心聲,戎卒們對秦王朝的滿腔怨恨和憤怒如同沖潰了堤壩的洪水奔瀉而出,齊聲高呼:“我們愿聽從您的號令!”于是大伙在陳勝、吳廣帶領下,袒露右臂作為標志,筑壇盟誓,按事先謀劃,詐以公子扶蘇、楚將項燕之名,宣布起義。陳勝自立為,以吳廣為都尉,一舉攻下大澤鄉,接著又迅速攻下蘄縣縣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舉大計”的壯舉,得到了附近飽受秦苦的老百姓的積極響應,紛紛“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加入起義隊伍。在陳勝、吳廣率領下,繼攻取蘄縣后,不到一個月又連克铚(今安徽省濉溪縣)、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柘城縣北)、柘、譙(指譙縣。在今安徽省亳州市)等五縣,很快把起義的火種帶到了自己的家鄉中原大地。
陳勝是頗有戰略意識的農民領袖。在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區后,即決定進攻戰略要地陳縣(今河南淮陽)。陳縣在兩周和春秋時期,曾是陳國的都城。戰國后期,又曾經是楚國的國都。秦滅六國后,又把陳縣定為郡治,足見其地位之重要,如能拿下陳縣,對秦無疑是個重大打擊。于是,陳勝率領起義軍直逼陳城。這時起義軍已擁有戰車六、七百乘,騎兵一千多人,步卒數萬之眾。陳地郡守和縣令聞風喪膽,早逃之夭夭,只留下郡丞(郡守副職)龜縮城內,負隅頑抗。已是驚弓之鳥的守城秦軍,在起義軍的強大攻勢下,很快土崩瓦解。起義軍殺了郡丞,浩浩蕩蕩開進陳縣縣城。 陳勝打下陳縣后,即召集當地三老(掌管當地教化的官)和豪杰(有聲望的人)共商大計。這些人雖不是來自農民階級,但他們也都目睹、親歷了秦朝-,特別是看到了陳勝率領起義軍短短一個月就連克數縣,對陳勝也十分敬重,紛紛建議陳勝稱王。他們說:“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但也有少數不同議論:認為陳勝自立為王,會讓天下人覺得陳勝有私心,而不愿相從。陳勝思慮再三,最后還是果斷地做出了稱王立國的決定,就以陳縣為都城,“號為張楚”,國號為“張楚”(即張大楚國之意,一說以張大楚國為口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陳勝打的旗號雖是“張楚”,但并不以恢復楚國故土為目的,而是要推翻秦王朝,解救天下的窮苦百姓。這是他“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思想的身體力行,也是他對統一號令起義軍的戰略考慮。后來農民革命的實踐,有力證明了陳勝決定稱王立國的必要性。
張楚政權的建立,推動了全國范圍反秦斗爭的0,高高飄揚的“張楚”大旗,成了農民起義中心的標志,顯示了巨大的號召力。各地以“張楚”軍名義“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史記·陳涉世家》)農民起義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勢。在農民革命洪流的推動下,一些貴族殘余勢力也紛紛收羅舊部,起兵反秦。當時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領有劉邦、項梁、項羽、英布、彭越等多人。
面對日益高漲的反秦斗爭形勢,陳勝在吳廣及其他農民政權成員的協助下,進一步確定了“主力西征,偏師略地”,最后推翻秦朝統治的總體戰略。他任命吳廣為假王(副王),率領起義軍主力西擊滎陽,取道函谷關,直搗秦都咸陽。同時“令铚人宋留將兵定南陽,入武關”,進而迂回攻關中。隨后又任命武臣、鄧宗、周市、召平等為,分別北渡黃河,進攻原趙國地區(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區;進攻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北)、魏國舊地(今河南東北部接連山西西南部),攻取長江下游、黃河以南大梁(今河南開封)等地區。一時間,反秦斗爭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路起義軍勇猛作戰,所向披靡,農民革命達到了0。
但讓陳勝沒料到的是,吳廣久攻滎陽不下,大軍西進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