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丁卯戰爭
丁卯戰爭,又稱丁卯胡亂,指的是1627年后金入侵朝鮮的戰爭。因發生在丁卯年,故而得名。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個月,后金兵逼近朝鮮首都漢陽,迫使朝鮮屈服。阿敏與朝鮮使者在平壤會盟,宣布后金與朝鮮結成"兄弟之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明末清初丁卯戰爭,希望對你有用!
明末清初丁卯戰爭圖片
明末清初丁卯戰爭背景
16世紀末建州女真部在中國東北崛起,努爾哈赤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權,與明朝對抗。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戰役"之后不久,后金在不長的時間內迅速占領了整個遼東,大有將戰火蔓延到山海關內之勢。但天啟元年(1621年),明朝將領毛文龍率一百九十七名勇士取得"鎮江大捷",隨后招撫遼民、訓練士卒,建立起一支海外勁旅,收復金州、旅順、寬奠、叆陽、旋城等大片土地,在后金統治區內"飛書遍投",發動遼民反抗,嚴重威脅著后金后方,也使得后金對于明朝的軍事行動,受制于毛文龍,每次都無法及遠。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繼位。為了打破明清雙方的戰略均勢,遂決定首先攻打毛文龍建立的東江鎮,解除這一"腹心之大患",為南下進攻明朝本土做好準備。
后金方面在《滿文老檔》中記載:"明毛文龍駐近朝鮮海島,屢收納逃人。我遂怒而往征之,若朝鮮可取,順便取之。"說明是把毛文龍作為攻擊的主要目標,朝鮮則是順帶的目標。
明末清初丁卯戰爭經過
天啟七年(1627年)初,后金首領皇太極一面派遣方金納為首的九人代表團,前往寧遠與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議和,以疑惑明朝方面。一面派鑲藍旗旗主阿敏、鑲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紅旗旗主岳托,貝勒濟爾哈朗、杜度、碩托,總兵李永芳等人率大軍攻打東江鎮,以解除心腹之患。對于后金的出兵人數,袁崇煥說有十萬:"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朝鮮認為毛文龍必敗,為自保倒向后金,向后金大軍提供朝鮮服裝"引賊俱換麗帽麗服"冒充朝鮮軍圍攻鐵山。鐵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余名守軍與后金大軍血戰,戰至最后一卒,無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壯烈殉國。
隨后,后金鐵騎乘冬季冰堅,進攻與鐵山僅三里之隔的云從島。毛文龍率部英勇反擊,派部將毛有見、尤景和等逆襲后金軍。雙方在冰面上展開激烈戰斗。東江健兒面對武器、裝備和人數都占優勢的后金軍,毫無懼色,浴血奮戰,雙方互有殺傷,后金軍強攻多日,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后金主帥阿敏見部隊傷亡太大,占不到半點便宜,遂遷怒于朝鮮人,轉而進攻朝鮮義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開殺戒。得手后,又率大軍移向朝鮮首都王京,準備滅掉朝鮮稱王,朝鮮國王李倧一面倉皇出逃,一面遣使向明朝和毛文龍請罪,說導敵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臣子所為,請求援救。
天啟皇帝認為朝鮮雖然協助后金,但不應該計較屬國的過錯,才是天朝氣量。于是下詔給毛文龍,要求毛文龍不計前嫌,出兵援朝。他說:"奴兵東襲毛帥,銳氣未傷,深慰朕懷。麗人導奴入境,固自作孽,但屬國不支,折而入奴,奴勢益張,亦非吾利。還速諭毛帥相機應援,無懷宿嫌,致誤大計。"
毛文龍接到詔書以后,不顧自身糧餉短缺,毅然率部進入朝鮮,反擊后金大軍。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東江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日"拉死尸為食",仍在毛文龍的激勵下,頑強作戰。雙方在宣州、晏庭、車輦、義州等地反復拉鋸,而隨著天氣逐漸轉暖,戰事逐漸向有利東江軍的方面轉變。隨著河水、海水的解凍,東江軍逐漸依靠朝鮮境內的大小河流,把以騎兵為主的后金困住,多次重創敵軍,"三戰三捷,困奴于銀杏江",隨于千家莊、瓶山一帶與后金主力展開決戰,"文龍自率兵出,大戰,殺固山一、牛鹿三人,斬兩千余級。"阿敏不得不放棄在朝鮮稱王的打算,"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本土",東江軍取得了戰役的最后勝利。
明末清初丁卯戰爭分析
"丁卯之役"之始,后金判斷明軍主帥毛文龍極有可能在鐵山,遂于朝鮮方面勾結,冒充朝鮮人突襲鐵山,若成功便能成為一次出色的"斬首行動",體現了其首領皇太極一慣大膽、果斷的作風。但是,由于非常偶然的原因,毛文龍不在鐵山,后金突襲失敗,使得戰事變為持久戰,一拖再拖,最終讓明軍反敗為勝。這種出乎意料的情況,體現了戰爭的偶然性。
后金主帥阿敏在突襲鐵山失敗,強攻云從不下的情況下,遷怒朝鮮, 又想"東邊損失西邊補",在朝鮮撈一票,甚至打算在朝鮮稱王,不但沒有成功,反而將朝鮮推向明朝方面。這反映了阿敏魯莽急躁,毫無謀略的性格。戰役后期,隨著天氣轉暖,騎兵為主的后金軍十分被動,甚至有可能被困死于鴨綠江以南,阿敏卻一再拒絕撤軍,終于令后金軍在瓶山決戰中蒙受重大損失。
"丁卯之役"使得皇太極用軍事手段解決東江鎮明軍的戰略失敗了,不得不轉而尋求外交和政治手段解決的途徑,"通款崇煥,求殺文龍"。但是,他至少利用明軍削弱了牛錄比自己還多的兩個旗:阿敏的鑲藍旗、阿濟格的鑲白旗的實力,解除了此二人對其汗位的威脅。可以說,無論后金"丁卯之役"在軍事上成功與否,對皇太極個人來講,都是勝利的。
明末清初丁卯戰爭評價
對于明朝方面來說,"丁卯之役"使得擁有數萬驕兵悍將的鑲藍旗精銳喪盡,即使休整兩年也未恢復元氣,其余參戰后金軍也多有損失。是為明軍與后金交戰以來,所取得的最重大勝利,而這又是在明軍極為艱苦的環境下所取得的,更加可貴。對此,登萊巡撫李嵩評價說:"奴以十萬之眾蹂躪東江,毛文龍乃能于狂烽正熾之際,奮敵愾迅掃之威……毛帥之功于是乎不可及矣!"
李嵩的繼任者孫國禎(收復澎湖列島的民族英雄)也認為:"臣看得毛帥孤懸絕島,遠泊水鄉,溟霧胡風,侵肌撲面,寒煙冷月,泣晝憐宵。七年正月以來,五戰而五勝,諦觀宣州、車輦、義州西門、龍山諸役,皆令人舌咋心驚,色飛神動。然義州西門之捷,獨雄而奇,蓋其俘獲者皆名酋,今之系紐而獻者,此也。宣州諸路之捷,又險而奇,蓋毛帥親中二矢,不為少動。自五、六年以來,大小幾近百戰,積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搶獲器械、馬匹累百,近日續報者不與焉。"
"丁卯之役"是萬歷壬辰之役以來,大明雄師又一次幫助朝鮮免于亡國的軍事行動。參戰明軍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下,全憑一念忠赤,一腔熱血,以死尸為食,衣無寸縷地戰斗在冰天雪地中!設伏出奇,力挫強敵,在華夏兒女抵御外侮的史冊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職惟知盡忠報國,絕不肯偷身自免!"--東江主帥毛文龍戰時如是說,他親冒矢石,身中數箭,猶死戰不退!在毛文龍的激勵下,東江健兒人人奮勇,與后金軍舍身搏斗,鮮血染盡三千里江山。就連在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都向歐洲人介紹說:"此次戰役之激烈為中國所未曾見。",并說:"抗拒韃靼人最有力的要數英勇蓋世的大將毛文龍。"
朝鮮史料則認為是朝鮮民間的義軍打敗了后金大軍,毛文龍坐困窮島,毫無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