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與紡織有什么聯系
黃道婆,這名字聽起來倒像是某位媒婆的稱呼,可她卻是一位為世人敬仰的傳奇人物。黃道婆又被稱為黃婆,還有后人尊其為黃母,在當時的松江烏泥涇上生活,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匯區下面的華涇鎮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黃道婆與紡織有什么聯系,望大家喜歡。
黃道婆與紡織有什么聯系
歷史書中對于黃道婆這一人都有所介紹,可見她在棉紡織行業和棉紡織器具改革方面的重要歷史地位。黃道婆紡織之間之所以會結下不解之緣,主要源自于早年生活所迫。黃道婆十幾歲時便因為家中貧困被父母親賣去給別人做童養媳,后來背井離鄉,幸虧得到當時的黎族這一族群的接納,黎族熱心助人的同胞們還交給了她紡織技術,而黃道婆紡織也極其具備天分,后來根據前人的紡織技術和自己紡織經驗的積累,不斷改進紡織技術并對紡織工具進行改良。
當時整個中國正處于農耕時期,但是已經出現小農經濟體制。所以人們一旦掌握了紡織技術,不僅可以養活自己,而且可以通過這門技藝獲得生活來源,也就是可以通過紡織賺錢。而早已掌握先進紡織技術的黃道婆所想的并不只是自己可以生存生活,她也毫無保留的將這些技藝傳授給他人,并推動了當時紡織技術的發展以及滬地紡織經濟的進步,使其成為當時全國棉織業的中心地帶。所以黃道婆在紡織行業具備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后來的清朝,更被尊稱為布業始祖。
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
中國古代歷來傳承著男耕女織的社會結構,這種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持續到元代并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女性紡織業的形式與內容卻因為一個女性人物而發生著悄然的改變,這個人就是黃道婆。
古時候,原本只有絲紡織與麻紡織,富貴人家通常穿順滑輕薄的絲綢,而它昂貴的價格對尋常百姓而言則是完全無力負擔的,因此大多數人民只能穿又糙又重還不透氣的麻布,穿在身上十分難受,而如今我們能穿上舒適的棉布,則是得益于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造福于大眾,使元大婦女的麻紡織逐漸轉變為棉紡織,使我國古代的棉紡織技術邁進了一大步。
當年的黃道婆從夫家逃出,來到遙遠的海南學習黎族先進的紡織技術,她勤奮刻苦,熟悉了所有工具,織布如梭,最終回到故土。老年的她將學到的手藝交給鄉親婦女們,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改革紡織工具,制造了新型的搟、彈、紡、織眾工具,革新了滬地棉紡織的舊貌。
首先,黃道婆創造了新的搟籽法,使婦女不用辛苦地用手指一粒一粒剝,而是借用小鐵棍,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后來,為了使搟籽能夠更快一些,她借用腳踏車原理,制造了軋棉機。此外,她還將一尺長的小弓加為四尺多,弓弦以繩替弦,不再用手指撥弦,而是用棒椎擊,彈起棉花來又快又松,還十分干凈。還有三錠腳紡車、織布機以及染色工藝,等等諸多方面都幸虧了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使整個社會的棉紡織面貌煥然一新。
革新家黃道婆生平簡介
說到黃道婆,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被稱為中國紡織第一人,我們現在穿的以棉為原料的衣服的最初的技術就是她傳承下來的,她在紡織這方面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她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改進,對以往技術不良的地方進行革新,推動了整個生產進程。那么今天小編就好好的跟大家說一說這位革新家的故事。
因為其成就故后人都叫她黃道婆,但她的真名卻無人知曉。她出生在南宋時期的長江之濱,童年并不愉快,親人在混亂的年代都早早離她而去,小小年紀便要自己討生活,跟著鄉親學習能養活自己的本領,但是已經有種植棉花,用棉花織布的技術,但還很落后。小黃道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紡織,從此便跟紡織離不開了。剛接觸紡織的黃道婆棉花彈得不好、織布也不精美,用手包棉花籽也比不上大人的手腳快,所以黃道婆一直都在想辦法改變現狀。后來在經過一段非人的童養媳生活后,黃道婆為了自己的紡織夢,搭船到紡織技術比較發達的閩廣地區學習當地的織被技術。運氣很好的黃道婆碰到熱情好客的黎族姐妹,不僅把她當成親姐妹一樣照顧,還將當地的紡織技術傾囊相授,黃道婆心存感激,一直都很努力的學習。
在家鄉安定下來后,帶著技術回到家鄉,革新了手剝的方法,采用鐵輥碾,大大提升了紡織速度,技術也相應得到改進。
看了“黃道婆與紡織有什么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