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開國皇帝
講到三國時期的魏國,很多人想起的估計是曹操,也有很多人認為魏國的開國皇帝是曹操。其實不是,曹操活著的時候一直沒有稱帝(不是他不想稱帝,而是由于種種原因和顧慮),然后他后來得病死了,他的兒子曹丕就當了皇帝。那么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魏國的開國皇帝。
魏國開國皇帝曹丕——簡介
曹丕 (三國時期曹魏開國皇帝)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 。
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魏國。
魏國開國皇帝曹丕——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譙縣。他自幼天資聰穎,后天良好的教育成長環境,給予了他深厚的文學素養。年少成長的階段,他廣學博覽,“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為日后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登基為帝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承丞相位,稱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初登高位手掌大權的曹丕,面對突而其來的權力交接,心理上不免有些激動和志滿意得。面對從乃父手中接管下來的國家,深感完成乃父復興國力和實現統一之遺志,將是他人生今后任重而道遠的責任。
曹丕從東漢末年,綱紀紊亂的歷史中吸取教訓,迅速將權力集中在手,穩定政權局勢。他深知只有加強鞏固自己的集權,才能鞏固自己的權利寶座的重要性。他一開始就從內部權利制衡中著手,迅速做出反應。他籠絡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勢力,重新分配在權利蛋糕上的占有份額,同時打擊排除異己勢力。二月,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為大。濊貊、扶馀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使奉獻。五月,冊封投降的山賊鄭甘、王照為列侯,又命蘇則督軍平定武威、酒泉和張掖的叛亂。七月,孫權遣使奉獻,同月,命夏侯尚、徐晃與蜀將孟達里應外合,收復上庸三郡。武都氐王楊仆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甲午,帶著軍隊駐扎在譙,在邑東以酒食慰勞六軍和譙郡父老。
十一月癸卯,下詔收斂、祭奠陣亡將士。乙卯,漢獻帝禪讓,曹丕三次上書辭讓。 辛未,曹丕登受禪臺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大赦天下。 黃初元年(220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郡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
去世
黃初七年(226年)正月壬子,曹丕回到洛陽的宮殿。
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鎮軍大陳群、中軍大曹真、征東大曹休、撫軍大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讓后宮淑媛、昭儀已下的都各歸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謚號文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于首陽陵。
魏國開國皇帝曹丕——為政舉措
政治體制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臺兩項新政:
第一項新政是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兩種官職,定員各四人,同時又宣布:嚴禁宦人干政、宦人為官,最高只能充任”諸署令“,從制度上鏟除宦官干政的根源。為了傳之久遠,他還依照”國有大事則鏤于金版“的古訓,命人把上述政令鐫刻在金屬的簡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
第二項新政是采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系,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曹丕于黃初元年(220年)果斷稱帝,結束漢朝四百年統治,開創士族政治之先河。登基之后,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于中書省。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 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后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同時,曹丕整肅朝綱,于黃初二年(221年)頒布《日食勿劾太尉詔》,以革除無辜歸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 年)頒發《禁誹謗詔》和《百官不得干預郡縣詔》,以改變相互誣告與朝臣頤指的世風。
消除割據
此外,曹丕在位時,還假借征吳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漢末以來,青、徐一帶存在著以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勢力,他們雖歸順曹操,卻擁有獨立的地盤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對他們采取羈縻政策。曹操剛死,在洛陽的青、徐兵就發生騷動,曹丕采取撫而不討的策略,穩住了他們,控制了局面;黃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孫權不納質子為由,三路伐吳,借機剝奪了臧霸的兵權;黃初五年、六年(224年、225年),曹丕兩次親自督師伐吳,均止步于廣陵,未與吳軍交鋒,卻平息了利城兵變,徹底解決了青、徐的隱患。因此后世推測,曹丕親征的真實目的不是伐吳,而是以此為幌子不聲不響地平定青、徐割據勢力,充分表現出他作為政治家的小心謹慎又不失堅決果斷的素質。
史學家田余慶評價說:“曹丕在廣陵之役中最終解決了青徐豪霸割據一方的問題,增進了魏國的穩定,鞏固了北方的統一,可以說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稱說而又被人們忽略了的政治大事……廣陵之役解決了青徐問題,使東方歸于一統,魏國國勢更加強大起來”。
經濟
在經濟方面,曹丕繼續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同時,采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
曹丕提倡節儉、薄葬,下詔禁止厚葬、淫祀。預作《終制》。
文化
重視文教、禮樂
黃初二年(221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制。
黃初三年(222年),又頒布《取士勿限年詔》,以打破年齡界線,提出 無論老幼只要“儒通經術,吏達文法”都可試用的用 人之法。
黃初四年(223年),在原來漢室樂舞的基礎上制禮作樂,朝堂之上宗廟之中演奏起正世樂、迎靈樂、武頌樂、昭業樂、鳳翔舞、靈應舞、武頌舞、大昭舞、大武舞。
黃初五年(224年),封孔子后人孔羨為宗圣侯,享食邑百戶,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谷梁博士。
曹丕的這些舉措,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
軍事
曹丕在位六年,統治期間,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
魏國開國皇帝曹丕——文學成就
曹丕是中國三國時代杰出的詩人。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現存詩約四十首。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寫于曹丕為魏太子時,文中要點有: ①評價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的文風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說法來源于此; ②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認為作家的氣質決定作品的風格; ③肯定文學的歷史價值,“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稱“他(曹丕)說詩賦不必寓教訓,反對當時那些寓教訓于詩賦的見解,用近代的文學眼光來看,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