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孫堅是東吳集團的奠基者,在史書和民間傳說中都有不少關于他的記載和傳說,但在這些記載和傳說中出現的卻是兩幅截然不同的面孔。那么孫堅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孫堅,姓孫名堅,字文臺。漢族人,出生于155年,死于191年,是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孫氏世代在吳地作官。家在富春,祖墳在城東。孫堅少時為縣吏,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jié),以武勇成名,17歲便敢獨擊群賊,還斬殺了一名。“陽明皇帝”許昌造反后孫堅開始帶兵,參與平亂。黃巾起義后,孫堅正式開始了統(tǒng)兵生涯,攻宛城那一仗孫堅獨當一面,奮勇沖鋒,率先登城,給寫進功勞簿,當上了別部司馬。
張溫征伐邊章韓遂時特地向朝廷申請要了孫堅來幫他。軍至長安,調了董卓來,對上司張溫很不恭敬,孫堅立即暗勸張溫按軍法斬了董卓,并說出董卓輕上無禮、沮軍疑眾、無功而軒昂自高三項罪名,張溫卻猶豫不敢做。結果董卓進京后,誣陷張溫私通袁術,倒把他給殺了。那時孫堅歸周慎指揮,進兵時孫堅要求帥一萬兵先行,周慎帶兩萬人在后,這樣西涼軍顧及周慎的大軍,也就不敢全力和孫堅作戰(zhàn),而孫堅的兵力足可截斷敵軍后路。周慎沒有聽從,結果自己的糧道被斷,敗退回來。但孫堅的軍事才能更為世人所重視了。回師后長沙的區(qū)星造反,朝廷任命孫堅為長沙太守。孫堅到任不久,不但平滅了區(qū)星,連鄰郡的零陵、桂陽叛亂也給他蕩平了。因功封為烏程侯。
孫堅象是項羽一樣,有種強悍之氣。做事凌厲果斷。諸侯討董時,孫堅帶兵離開荊南北上,荊州刺史王睿在平叛時對孫堅很無禮,正好曹寅傳假命令讓孫堅拿下王睿,孫堅帶兵就直撲過去。王睿措手不及,驚問:“我有什么罪?”孫堅回答:“罪在你什么都不知道!”倒霉的王睿只好下城自殺了。孫堅軍隊繼續(xù)北上,向南陽太守張咨征糧,張咨沒把他當回事,手下說孫堅鄰郡二千石,不應該我們提供,張咨就不給了。孫堅沒再說什么,帶禮物去拜訪了張咨,第二天張咨回拜他時,就在酒宴上談笑之間把張咨拉出去砍了。此事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是張咨根本不見他,孫堅就裝作得了急病,派人對張咨說自己病重,打算把軍隊交給他。張咨貪圖孫堅的兵馬,于是帶了幾百騎兵去見他,孫堅在床上沒說幾句,就跳起來罵了張咨一頓,把他斬了。反正從此后沿途要什么都給什么,沒人敢得罪孫堅了。
在這路上孫堅與袁術達成了同盟關系,南陽也成了袁術地盤。袁術表奏孫堅為破虜、豫州刺史。事實上袁術實力強,孫堅應算是依附于他。雖有戰(zhàn)時袁術怕孫堅壯大難制,不發(fā)軍糧的摩擦,兩家基本上還一直算是和睦的。直到孫策在江東穩(wěn)固了以后,袁術又稱帝,才徹底反目。
孫堅進兵魯陽駐扎了下來。董卓大軍攻過來時,正好孫堅在城外擺酒為公仇稱送行,敵軍突然出現,孫堅安做不動,談笑自若,很隨便地指揮軍馬部署。董卓軍見他們整齊不亂,也沒敢攻擊。當時董卓軍由胡軫為大都督,出兵時聲稱要斬將以正軍紀,屬下的呂布等人很惱火,故意給他搗亂。呂布先是說孫堅軍開始逃跑了,于是軍隊連夜進軍,發(fā)現不是就露營休息,呂布又詐稱敵軍攻殺過來了,結果大家丟盔卸甲地逃回去很遠。兩軍會戰(zhàn),董卓軍兵力占優(yōu)勢,孫堅先是吃了敗仗,靠祖茂拿了他的紅頭盔引開敵人才逃脫。但他隨即整兵再戰(zhàn),大破敵軍,斬殺都督華雄。
董卓西遷時,傳說孫堅在井中得了傳國玉璽,但史上對此事頗有爭議。聯(lián)軍散去后孫堅駐在魯陽,袁紹任命周昕的弟弟周喁為豫州刺史,過來搶他地方。孫堅心里是一貫忠于漢室的,至此也只好感慨了一番,出兵擊潰了周喁。周喁后來幫周昂抵抗袁術,又吃了敗仗,回到會稽就被許貢殺掉了。又過了不到一年,袁術與劉表爭雄江淮,派孫堅攻擊,孫堅對黃祖連戰(zhàn)連勝,渡江后夜里率兵追擊,被暗箭射死。部曲繼續(xù)依附于袁術,但袁術失了孫堅,也無力再和劉表爭了。
孫堅在亂世中不甘寂寞,但他全憑著自己的勇力與各地軍閥抗衡,注定成就有限。一個人再勇猛,也不可能百戰(zhàn)百勝。當時京里的長史劉艾對孫堅就不以為然,說:“其鋒不如人,堅甲利兵強弩之用又不如人,亦安得久?”在軍事上,孫堅雖有一定能力,也不足以逐鹿天下。即使如曹操這樣的軍事家,也主要是靠手下的眾多人杰方得功成。劉艾評價說:“堅雖時見計,故自不如李傕、郭汜。”其實孫堅差不多是呂布一樣的人物。但還不如呂布有張邈、陳宮等人協(xié)助。后來的石勒在早期四處爭戰(zhàn)時,也是所向披靡,但一朝不利,就有生死存亡的危險。直到有了張賓,給他制定了以鄴為根據,經營河北,然后進取天下的戰(zhàn)略計劃,才逐漸開拓了石趙的基業(yè)。也許孫堅唯一欠缺的,就是自己的右侯。
人物評價
陸機:權略紛紜,忠勇伯世,威棱則夷羿震蕩,兵交則丑虜授馘,遂掃清宗祊,蒸禋皇祖。忠規(guī)武節(jié),未有如此其著者也。
王夫之:孫堅之始起,斬許生而功已著,參張溫之軍事,討邊章而名已立,非不可杰立而稱雄也;奮起誅卓,先群帥而進屯陽人,卓憚之而與和親,乃曰:“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吾死不瞑目。”獨以孤軍進至雒陽,埽除宗廟,修塞諸陵,不自居功,而還軍魯陽。當斯時也,可不謂皎然于青天白日之下而無慚乎?故天下皆舉兵向卓,而能以軀命與卓爭生死者,孫堅而已矣。其次則曹操而已矣。
洪邁:董卓盜國柄,天下共興義兵討之,惟孫堅以長沙太守先至,為卓所憚,獨為有功。故裴松之謂其最有忠烈之稱。然長沙為荊州屬部,受督于刺史王睿。睿先與堅共擊零、桂賊,以堅武官,言頗輕之。及睿舉兵欲討卓,堅乃承案行使者,詐檄殺之,以償囊忿。南陽太守張咨,鄰郡二千石也,以軍資不具之故,又收斬之。是以區(qū)區(qū)一郡將,乘一時兵威,輒害方伯、鄰守,豈得為勤王乎?劉表在荊州,乃心王室,袁術志于逆亂,堅乃奉其命而攻之,自速其死,皆可議也。
劉艾曰:堅雖時見計,故自不如李傕、郭汜。”《山陽公載記》
羅貫中:“誰道江南才?明星夜夜照文臺。欲誅董卓安天下,為首長沙太守來。”
華譚:“昔吳之武烈,稱美一代,雖奮奇宛葉,亦受折襄陽。討逆雄氣,志存中夏,臨江發(fā)怒,命訖丹徒。
陳壽:“勇?lián)磩傄?,孤微發(fā)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
何去非:“特孫堅激于忠勇,投袂特起于區(qū)區(qū)之下郡,奮以誅卓,雖卓亦獨憚而避之。惜乎!三失大機而功業(yè)不就,卒以輕敵遂殞其身,由無謀夫策士以發(fā)其智慮之所不及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