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么不做大的職務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那么曹操為什么不做大的職務?
不做大的職務的原因
俗話說:槍桿子里出政權,亂世之中,軍權很重要,可是打開歷史書我們卻發現,三國時期的曹操是個很特別的人,居然讓過大的頭銜。這里究竟有什么貓膩呢?
原來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后,實力大大增強,這引起了其他諸侯的不滿。尤其是袁紹,當時袁紹占有冀青幽并四州,兵精糧足,手下又有一般文武大臣。和曹操相比,袁紹的名聲很大。其一,袁紹四世三公,門第高貴。袁紹的弟弟袁術也是大將,占據淮南一帶;袁紹的堂兄袁遺也是一陣諸侯,這和太監出身的曹操相比,不知道強多少倍。其二,袁紹曾經是曹操的老領導,且不說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貴為聯軍總司令,就是后來曹操占據的東郡,也是袁紹讓出的。假如當時袁紹處處找曹操的別扭,曹操很難有立足之地。
但曹操就是曹操,他并不以為在袁紹手底下就處處以袁紹馬首是瞻。相反曹操曾和袁紹唱過對臺戲:其一,曹操率領自己的親兵攻打董卓,兵敗的時候曾經痛斥過袁紹等人每天的置酒高會。說他們是一伙沒有大志向的小人,因人成事而已。其二,曹操曾拒絕袁紹要立幽州牧劉虞做皇帝的企圖。結果劉虞自己也不愿意干,最后袁紹不歡而散。現在曹操把漢獻帝遷到許昌,然后自己做了武平侯、大,可惜袁紹不干。袁紹認為自己的地盤大,于是拒絕漢獻帝的使者封自己為太尉。曹操見事情不妙,于是懇辭大的頭銜,然后請袁紹擔任。
曹操為何要這樣做:其一,曹操認為自己現在還沒有這個實力與袁紹抗衡,因此積極韜光隱晦。曹操全心全意想的是軍民屯田,曹操覺得只有把荒蕪的土地開墾出來,種上糧食,老百姓有了飯吃,有了衣服穿,衣食無憂,就可以把自己的政權穩定,穩定要到一切呀,曹操也懂得。其二,曹操不要虛名,曹操認為就是自己不干大,朝廷照樣是自己說了算,至于袁紹處在冀州鞭長莫及。其三,曹操看不起袁紹,曹操認為袁紹和一切反對派是紙老虎。《世說新語》里曾說:小時候袁紹曾和曹操在一起玩,一次潛入辦喜事的一家,當時曹操跑進新房,讓袁紹背著新娘子快跑。此時后面有很多人在追趕,跑著跑著,跑到了荊棘叢生的灌木叢,袁紹嚇得不敢動彈,曹操大叫一聲小偷在這里,袁紹一聽一下子蹦了起來,扔下新娘子和曹操落荒而逃。曹操認為自己有應變能力,袁紹心眼太死。
古今評說
許劭:“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陳宮:“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曹操),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
袁紹:“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
劉表:“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
呂布:“明公(曹操)所患不過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
于禁:“且公聰明,譖訴何緣!”(《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
荀彧:“(曹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
郭嘉:“真吾主也。”“公奉順以率天下;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為才所宜,不問遠近,;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檢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愿為用;公于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于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
董昭:“(曹操)興義兵以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
田豐:“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后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于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于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
劉備:“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孫權:“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周瑜:“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魯肅:“今之曹操,猶昔項羽,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彼曹公者,實嚴敵也”(裴松之注引《魏書》及《九州春秋》)“曹公威力實重”(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韓嵩:“豪杰并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于,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后稱兵以向江漢,恐不能御也。故為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長享福祚,垂之后嗣,此萬全之策也。”
諸葛亮:“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張松:“曹公兵強無敵于天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目示)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攪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人之矣。”(《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