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皇帝的歷史評價
導語:從某種程度上說,武丁的大規模戰爭,為商朝幾百年的基業過早唱起了日暮時分的蒼涼之曲。武丁中興既是商朝興盛的頂點,也是由興盛走向衰敗的開始。武丁用來祭祀的祭品過于豐盛,而祖己擔心他流于奢侈,便勸諫如此一番話。武丁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非常樂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勸諫。聰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異變來勸諫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孔雀鳴叫和共生樹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武丁是歷史上一位名君,武丁之道指賢明的政治。盤庚遷殷以后,商朝的國勢就一直處于上升階段。到了武丁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空前發展,國力趨于鼎盛,史稱“武丁中興”。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據說,武丁年少之時,父王盤庚為了其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國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觀省民風、增長見識和鍛煉才能。于是,武丁來到黃河兩岸,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接觸大量的平民和奴隸。有時,武丁還和這些人一起參加農業勞動。這些生活體驗,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不易。
武丁是盤庚以后最好的國王,具有雄才大略和遠大的政治理想。有個叫傅說的賢人,是個奴隸,他在參加修建工程時,被掌管該項工程的百工發現,向武丁舉薦。武丁親自去面見這位賢人,發現他果然談吐不凡,是一個經世濟民的奇才。武丁為了任用傅說為相,三年不管事,自稱夢見圣人,并畫出傅說的相貌,令百官去尋找。殷人信鬼,武丁以此方法舉傅說做宰相(尹),貴族們便不敢反對。事實證明,武丁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自從傅說被提拔為相后,一心一意輔佐武丁,幫助武丁大力振興政治、經濟、文化,緩和了奴隸的對抗,商因此復興起來。
商王高宗武陵位于河南省西華縣縣城東北15公里的田口鄉陵西村,系商代中興帝王武丁之陵寢,距今約3900年。武丁又稱商高宗,系商代21任國王。他治國有方,是商代鼎盛時期很有作為君主,堪稱一代明君。相傳武丁早年生活民間,知嫁穡艱難,即位后志向遠大,思興復殷。后啟用賢人傅說、甘盤為相,國始大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展達到鼎盛,開創中國成為當時煊赫一世的世界文明大國。據載,當年武丁從商都率群臣前來西華捕滅蝗災并體察民情,因積勞成疾病逝西華,葬于現址。古時的陵冢規模宏大,有載“望之如山”,為歷代帝王崇仰至祭。陵墓前原有廟宇陵園,陵后兩側分置高宗最器重的得力輔助丞相傅說、甘盤陵墓。因歷史上無數次黃河泛濫淤積和人為損壞,廟宇毀廢,僅留高宗主陵墓頂和散落古御祭碑刻數通被收藏。現存高宗主陵高約6米,長寬各百余米。商王高宗陵屬全國現存為數極少、且較完整的奴隸制度時期帝王陵寢。
由于武丁善于選拔人才,善于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邊,就聚集了眾多的名臣,除了傅說以外,還有甘盤、祖己、犢子等人。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之時,一只孔雀飛到了鼎身上啼叫。在王都的郊外,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是飛鳥經常棲息的地方。所以,一只野孔雀到太廟中來鳴叫,這本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武丁卻認為這是一種不祥之兆,害怕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發生。祖己趁機勸諫武丁:“請大王不要擔驚,不要害怕。如今,只要你修好政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一切不祥之兆自會煙消云散。”當時,武丁用來祭祀的祭品過于豐盛,而祖己擔心他流于奢侈,便勸諫如此一番話。武丁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非常樂意地接受了祖己的勸諫。聰明的大臣往往借自然的異變來勸諫君王,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孔雀鳴叫和共生樹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武丁時期,對周圍侵擾商朝的各諸侯國、方國,包括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荊楚等展開了一系列的征討。此舉在帶來了國家穩定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比較安定的生活空間。當然,從另一方面看,戰爭同樣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等等。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武丁的大規模戰爭,為商朝幾百年的基業過早唱起了日暮時分的蒼涼之曲。武丁中興既是商朝興盛的頂點,也是由興盛走向衰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