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政治家詩人吏部尚書寇準生平
導(dǎo)語:北宋著名政治家。任北宋真宗宰相時,主張真宗親征抗遼,在“澶淵之役”中戰(zhàn)功卓越。為人剛正不阿,禮賢下士,不趨炎附勢,敢直言進諫
寇準生于961年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淳化五年為參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受宋太宗賞識。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皇帝重用。太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瀛洲等河北地區(qū),朝野震驚;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反對南遷。真宗抵達澶州(今河南濮陽)后,軍心漸漸穩(wěn)定,后射殺遼軍先鋒撻覽,于是訂立了“澶淵之盟”。
景德二年,升任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三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又恢復(fù)宰相職務(wù),后因參與宮廷權(quán)力斗爭,被丁謂等人排擠。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陽)等地,1023年閏九月七日(10月24日)病死于當?shù)亍A粲小犊苋R公集》
萊國忠愍公寇準(961-1023),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xué)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zhuǎn)鹽鐵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天圣元年(1023)九月,又貶寇準衡州司馬,是時寇準病篤,詔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陽)任,病故于竹榻之上,衡州團練副使李迪迎寇準尸靈厝于衡州(今衡陽市)岳屏山花藥寺,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皇佑四年,詔翰林學(xué)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詩集》三卷。
寇準從小就非常聰明,七歲時隨父登華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詩句。寇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為友,詩風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類,情思凄婉,很有賈島詩的風味。他的七言絕句意新語工,最有韻味,如“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書河上亭壁》),“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夏日》)等,情景交融,清麗深婉,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他不是詞家,但偶有所作,也頗可讀。《全宋詞》共輯其詞4首。
現(xiàn)存《寇萊公集》7卷,有《兩宋名賢小集》本,《寇忠愍公詩集》3卷,宋知河陽軍范雍初刻、有序,清朝有圣香樓刊本及辨義堂刊本。
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任北宋真宗宰相時,主張真宗親征抗遼,在“澶淵之役”中戰(zhàn)功卓越。為人剛正不阿,禮賢下士,不趨炎附勢,敢直言進諫,故被排擠陷害,而致兩度罷相,后貶為雷州司戶參軍。
在雷州時,指導(dǎo)當?shù)鼐用駥W(xué)習(xí)中州音;傳授農(nóng)業(yè)技術(shù)、興修水利,開渠引水灌溉良田;向群眾解說天文地理,力避邪說;同時還修建真武堂,收徒習(xí)文學(xué)藝,傳播中原文化,對雷州文明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