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戰爭之雍熙北伐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為收復后晉石敬瑭割讓給遼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萬大軍分兵四路伐遼。此戰的失利,使宋對遼的戰略關系由進攻轉為防御。因是雍熙年間北伐,因此史學家也稱為雍熙北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宋遼戰爭之雍熙北伐,希望對你有用!
宋遼戰爭之雍熙北伐圖片
宋遼戰爭之雍熙北伐戰役背景
遼朝方面
公元983年(太平興國七年)五月,遼景宗又親征,率大軍南侵。此次遼軍又在滿城遇敗,守太尉希達里也在戰中亂箭被射死,多虧耶律斜軫率部兵左突右馳,才避免了遼軍更大的損失。未得便宜又喪師,遼景宗郁郁回軍。同年秋,遼景宗在六州游獵途中忽得崩疾,不治而亡,年三十五。
聞知景宗皇帝崩逝,時任遼朝南院樞密使的韓德讓"不俟召,率其親屬赴行帳",皇后蕭綽見到韓德讓,心中頓安。很快,耶律斜軫也奔召,二人幫助蕭皇后易置大臣,擁立遼景宗長子梁王耶律隆緒繼位,是為遼圣宗。耶律降緒當時才十二歲,凡事皆由蕭太后與韓德讓、耶律斜軫做主。
蕭太后初秉國權,也七上八下心不寧,向大臣泣言:"母寡子弱,族屬雄壯(指契丹皇族勢力),遼防未靖(宋軍威脅),我可怎么辦呢!"韓德讓、耶律斜軫忙跪前表忠心,"信任臣等,何慮之有!"
宋朝方面
宋太宗逼死了侄子趙德昭,害死了另一個侄子趙德芳,其已被貶逐至房陵的弟弟趙廷美也憂郁而卒,在統治內部可以說是清除了各種心腹之患,文治方面又編成《太平御覽》,就差赫赫武功來洗刷昔日高梁河之戰之恥了。
伐遼之前,宋太宗還遣使去渤海和高麗,約兩地頭領共同夾擊遼國,但均無結果。高麗不必講,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被打得向遼朝割地求和,一直貢賦不斷。渤海國于公元698年建國,全盛時有五京、十六府,號稱"海東盛國",但于公元926年被耶律阿保機消滅,并以其地封其長子耶律倍,建東丹國,為遼朝附庸。由于多受遼朝貴族猜防,渤海人多次起兵造反,均被鎮壓。但是除東丹王耶律倍之妃是渤海大氏家族以外,遼景宗、遼圣宗都曾取大氏為妃,可以猜想,當時的渤海殘余勢力不會死心塌地和宋朝聯合。所以,雖有"三人渤海當一虎"的勇猛,雖然他們對遼朝懷有破國殺主之恨,要他們和遠隔迢迢的宋朝聯合,實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宋遼戰爭之雍熙北伐戰役過程
宋軍節節勝利
于是,公元986年(雍熙三年)春天,宋太宗又一次發動北伐,命曹彬為幽州道行營前軍騎水陸都部署,向雄州、霸州方面推進;命米信為西北道都部署,率軍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以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出飛狐(今河北淶源)。同時,宋太宗又以潘美、楊業為正副統師,率領云、英、朔諸州宋軍出雁門伐遼。遼朝方面,蕭太后、韓德讓等人并不慌怯,馬上下令讓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軍迎曹彬,以耶律軫為都統,率兵迎擊潘美、楊業的宋軍。蕭太后帶同自己的兒子遼圣宗,親征而行,駐蹕于駝羅口(今北京南口)。
雍熙北伐一開始,宋軍諸路皆捷: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南城,田重進于飛狐北破遼兵,潘美在西陘痛擊遼軍,克遼朝寰州。不久,曹彬又克涿州,潘美克朔州,下應州,破云州。米信方面,宋軍又于新城大敗遼軍。
遼承天太后蕭綽聞訊,決定以騎兵之長和平坦廣闊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破宋東路軍,再移師逐個擊破。遂部署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部先趨涿州阻擊,繼以東京留守耶律抹只率軍馳援幽州;自與圣宗率精騎數萬進抵駝羅口(今北京南口附近)應援。同時,以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為山西兵馬都統,率軍進援山后,阻擊宋中、西兩路軍東進。命林牙(官職)勤德守平州(今河北盧龍)海岸,以防宋軍由海上襲擊側后。
由于先前吃過數次敗仗,宋太宗在諸將出發前,囑誡他們"持重緩行,毋貪小利以要敵。"不久,宋軍諸路捷報繼至,宋太宗不喜反憂,深恐契丹軍會乘間斷阻宋軍補給線。憂慮成真。曹彬十萬大軍在涿州呆了僅僅十幾天,就吃盡了軍糧,"乃退師雄州以援供饋。"宋太宗聞報,大駭:"豈有敵軍在前不顧而退軍待軍糧的道理!"他忙遣使制止曹彬,并告誡曹彬不要再向前進軍,率軍沿白溝河與米信宋軍會兵,"按兵蓄銳以張西師之勢。"宋太宗本意很好,想等潘美等人盡得山后土地之后,田重進再東下與曹彬、米信會合,全師制敵,與契丹大軍決戰。
但是,曹彬統下諸將聽說潘美、田重進等部連戰連捷,深恥己軍無功,"謀畫蜂起,更相矛盾"。老將曹彬一進也沒了主心骨,便順從諸將之意,"乃裹五日糧,再往攻涿州。"
遼軍反擊
當時,遼朝蕭太后、韓德讓、遼圣宗等人在涿州東五十里的地方扎下御營,聽聞宋軍來擊,便遣耶律休哥輕兵疾行,阻擊宋軍。宋軍邊急行軍邊迎戰,路上足足用了四天時間,才得以進達至涿州。"時方炎暑,軍士疾乏,所賚糧不繼。"無法,宋軍得城不能堅守,又棄之而去。
曹彬先遣人率涿州百姓退走,他自己率大軍殿后。由于人多兵疲,缺糧少水,宋軍戰斗力極度下降,連個象樣的殿后軍陣都組織不起來。耶律休哥率遼朝生力騎兵一路尾隨,邊殺邊追,邊追邊殺,一直追到歧溝關,遼軍發動總進攻,宋軍大敗。曹彬收拾殘兵,連夜搶渡拒馬河,于易山南岸扎營,準備休整一下喘口氣。幸虧宋將李繼宣死戰,使得小股宋軍逃得活命。但是,數萬宋軍,或被殺,或掉入河中溺死,或被俘,損失巨大,"為遼師沖擊死者數萬人,沙河為之不流,棄戈甲若丘陵"。
遼軍戰后打掃戰場,耶律休哥"收宋(軍)尸以為京觀"。遼朝上下大喜,進封耶律休哥為宋國王。
宋太宗聞軍敗,憤恨不已,深責眾將,認為這些人"不遵成算,各騁所見,領十萬甲士出塞逼斗",最終"往復勞弊,為敵所乘"。所以,曹彬、米信等人回朝后,皆被貶官。
由于東路主力大敗,宋太宗合圍幽州的戰略意圖再難實現。遼朝方面開始反撲,耶律斜軫統十萬大軍趕至安定西,與宋朝雄州知州賀令圖相遇,雙方大戰,宋軍又敗,被殺一萬多人。遼軍乘勝攻陷蔚州、寰州等地。深知西路軍已經無望,宋太宗下詔指示潘美,讓他與楊業一起引兵護送云、朔、寰、應四州百姓內遷。
時遼軍已占據寰州,副帥楊業力主分兵應州,誘遼軍向東,另以強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擊遼軍,以保民眾安全南撤。監軍王倪及潘美不納楊業建議,逼其出雁門直趨朔州出戰。及戰失利,回師陳家谷口(今山西寧武北),潘美、王倪已違約先撤。楊業孤軍奮戰,負傷被俘,絕食而死。至此,宋三路大軍皆敗,所取州縣復失。
宋遼戰爭之雍熙北伐戰役影響
楊業死訊傳至宋廷,宋太宗"痛惜",削潘美三級,把王侁除名流金州,劉文裕除名流登州。此時,潘美也是六十六歲的老將,轉年雖官復原職,仍舊悒悒不樂,數月而卒。雖然老潘生前沒有什么特別對不起老楊的地方,陳家谷口也是王侁先離開而致使缺守,潘美日后被評書藝人丑化成奸邪嫉功的大壞蛋。
此戰之后宋朝對遼失去了戰略進攻能力,被迫轉取戰略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