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戰爭之高粱河之戰
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保寧十一年,公元979年),宋軍為奪取幽州(今北京,遼稱南京),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被遼軍擊敗的一次作戰。此次戰爭是遼朝與宋朝第一次在戰場上的直接對話,是五代十國時期結束以后的一場重要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了宋朝統一的步伐,并且在軍事上總體開始處于劣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宋遼戰爭之高粱河之戰,希望對你有用!
宋遼戰爭之高粱河之戰圖片
高梁河之戰歷史背景
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北宋滅亡北漢后,宋遼直接對峙。雙方接觸線大體東起泥姑口(天津大沽口),西沿巨馬河流域的信安軍(河北霸縣東)、霸州、容城(河北定興東南),然后折向西北至飛狐(河北淶源北)及靈丘(山西靈丘)以南,直達代州雁門(山西代縣北)。此線以北為遼控制的幽云地區。當時習慣把幽云十六州中位于太行山北麓東南的檀、順、薊、幽、涿、莫、瀛7 州稱為"山前",把太行山西北的儒、媯、武、新、云、朔、寰、應、代9 州稱為"山后"。遼對這一地區特別是幽州十分重視,除派大丞相、南京留守韓德讓和大將耶律斜珍率兵防守幽州外,還在宋軍進攻北漢時增派北院大王耶律希達、將領蕭托古和伊實王薩哈加強防務。并在隋唐薊城的基礎上對幽州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從而使幽州城成為方圓36 里,城高3 丈、寬1.5 丈,人口30萬的陪都和軍事、政治重鎮。宋軍在消滅北漢時,在太原集結了數十萬部隊。趙光義企圖乘戰勝的余威,一舉奪取幽云地區。
北漢劉繼元已降,宋太宗還師至鎮州即轉兵北上。但是破太原尚未賞三軍,諸軍兵將多不愿行,只是無人敢說。只有殿前都虞侯崔翰贊成乘勝北征,"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趙光義聽此言遂了他的意,很高興,當即下令樞密使曹彬調發各地屯兵。當時宋軍諸將,大多數比趙光義冷靜得多,他們以大軍云集,糧儲不及為請。趙光義卻兵來將擋,下詔發京東、河北諸州軍儲,限期轉運至鎮州北面行營以備供應。當時扈從六軍,有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集結的,趙光義大怒,要按軍法處置,被臣下諫阻。
而當時遼對燕地的防守其實早有部署。三月,韓侼、耶律善布、耶律沙等救援北漢時,已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又譯"希達")、乙室(伊實)王撒合(薩哈)等,率兵戍守燕地,說明其早已考慮到宋軍可能的進攻了。遼在幽州經常屯駐的漢兵,有神武、控鶴、羽林、驍武等軍,共約一萬八千余騎;又有其所屬將帥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當值舍利一千九百五十。若契丹大舉南侵,則一般調集東京(遼陽府)、中京(大定府)諸路兵,兵力可達二十余萬。
高梁河之戰戰役過程
宋朝開戰
五月二十日,宋軍從太原分路東進,翻越太行山,二十九日抵鎮州(河北正定),進入河北平原。六月初七,趙光義調發京東、河北諸州的武器裝備和糧秣運往前線。
六月十三日,宋太宗趙光義自鎮州出發,十九日次金臺屯,募民百人為向導,二十日至東易州(時宋遼各置一易州,西屬宋,東屬遼)之西,過拒馬河入遼境。遼易州刺史劉宇,涿州判官劉厚德相繼獻易州、涿州投降宋軍。宋軍推進很快。六月二十三日,趙光義大軍至幽州城南,駐蹕寶光寺。當時遼南京(宋稱幽州,遼為南京析津府所在)守將為權知南京留守事韓德讓以及權知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另有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與統軍使蕭討古等軍在城北屯扎。宋軍先鋒東西班指揮使傅潛、孔守正巡哨城北,在沙河遇到遼軍,馬上以先至的兵馬與之交戰,后軍不久到達,而后諸軍齊集,大敗奚底、討古及乙室王撒合軍,斬獲甚眾,生擒五百余人。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又譯"色珍")屯兵得勝口(河北昌平天壽山西北),看宋軍銳氣正盛,不敢與之直接沖突,便趁著耶律奚底新敗,在得勝口用青幟偽作收容潰軍之狀以誘敵。趙光義得到探馬報告,便有輕敵之心,麾軍繼續攻擊,宋軍將士乘勝追擊,斬首千余級。而斜軫抓住機會突然襲擊宋軍后方,宋軍敗退,與斜軫軍對峙于清沙河(今北京城北二十里)北。遼南京城內守軍得此聲援,固守之志更加堅定。六月二十五日,宋軍看出耶律斜軫兵力不足,只是據險而守,僅能聲援幽州之敵,便只留一部兵力與之對峙,而用大軍圍攻幽州城。定國節度使宋偓與尚食使侯昭愿,領兵萬余攻城東南面;河陽節度使崔彥進與內供奉官江守鈞,率兵萬余攻西北面;彰信節度使劉遇率軍攻東北面;定武節度使孟玄喆攻西南面。并以潘美知幽州行府事。耶律斜軫部將渤海帥達蘭罕率部降宋,趙光義以其為渤海都指揮使。自此,城外宋軍對守城遼軍多方招降,使城中人懷二心,后又有其鐵林都指揮使李扎盧存等率所部出降。原在城外的遼御盞郎君耶律學古入城增守,與韓德讓等共謀守御,安定反側,守軍才安下心來守城。
六月二十六日,趙光義由城南寶光寺至城北,親督眾將進兵,攻擊清沙河遼軍,大戰一日,殺敵甚眾,獲馬三百余匹,遼軍稍卻,仍然憑借險要堅守。三十日趙光義又督軍攻城,宋軍三百人乘夜登城,被耶律學古力戰所擒,后又發現并堵塞了宋軍挖的隧道,修守備待援兵。而當時,遼南京被圍,遠近震動,遼順州守將劉廷素、薊州守將劉守恩相繼率部降宋。
遼景宗耶律賢于六月三十日聞知南京被圍,耶律奚底、蕭討古、耶律斜軫等軍雖未大敗,卻不能進援,只能聲援,于是急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往救,其特里兗(官名)耶律休哥(又譯休格)自薦請纓,遼主便以休哥代替奚底,統帥五院軍之精銳馳赴前線。
遼軍反擊
宋軍圍攻幽州堅城不下,"將士多怠",士氣低落。
七月初六,耶律沙大軍至幽州,趙光義督諸路軍攻擊,兩軍戰于高梁河,耶律沙力戰不支而敗退。然而當時的宋軍連續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士卒早已疲殆,故而雖然戰勝,從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余里。令趙光義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軍出其不意間道而來,人人手持火炬直沖,宋軍不知其多寡,未等接戰心里已經發怵,故不敢接戰,欲據高梁河為抵御之計。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敗軍,使之回去再戰,與宋軍相持,然后與耶律斜軫各自統帥精銳騎兵,從耶律沙的左右翼挺進,乘夜夾攻宋軍,實行兩翼包圍鉗擊之勢。戰斗激烈非常,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被三創猶力戰。城中耶律學古聞援軍已至,也開門列陣,四面鳴鼓,城中居民大呼,響聲震天動地。耶律休哥繼續率部猛攻,這時宋軍才發覺已被包圍,又無法抵抗遼軍的猛攻,只能紛紛后退。耶律沙從后面追擊,而休哥與斜軫兩軍也對宋軍實行超越追擊。宋軍大敗,死者萬余人,連夜南退,爭道奔走,潰不成軍,趙光義與諸將走散,諸將也找不到各自的部下軍士。趙光義的近臣見形勢危急,慌忙之中找了一輛驢車請趙光義乘坐,急速南逃。耶律休哥時已受重傷,昏死過去,不能騎馬,左右用輕車載著他,代他發號施令,繼續追擊。一直追到涿州城下,獲得兵器、符印、糧草、貨幣不可勝計。
宋軍撤退
趙光義于七月初七日天明之后,已先到達涿州城外,當時宋軍的敗兵還沒到。他又繞過涿州城,直奔金臺屯,見諸軍尚未到達,才敢停住"車駕"觀望。初九日,趙光義見諸軍仍然未到,便使人往探,這才知道諸軍仍在據守涿州,而且有策劃立太祖子武功郡王德昭的事,于是急命崔翰往傳詔命班師。
趙光義為防備遼朝乘勝南侵,命殿前都虞侯崔翰與定武節度使孟玄喆屯兵定州,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屯關南,云州觀察使劉廷翰為都鈐轄與彰德節度使李漢瓊屯鎮州,以上諸軍都由劉廷翰指揮并得便宜行事。本來這樣就可以了,可趙光義偏偏又授諸將陣圖,命令他們,如果遼軍來犯,必須入圖布陣,交代完之后,他才自金臺屯南返,七月二十八日還至東京。
高梁河之戰戰役結果
八月初二,趙光義行從征失律之罰,貶西京留守石守信為崇信軍節度使,彰信軍節度使劉遇為宿州觀察使。同時因為北征不利,連平太原之賞也免了。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樣不行,皇子(趙匡胤之子,當時亦稱"皇子"而不稱"皇侄")武功郡王趙德昭就上諫道:"當先行太原之賞,再行幽州失律之罰。"宋太宗當時大怒,想起諸將在找不到自己時曾有意立他為帝,說:"待汝自為天子,賞未晚也!"德昭被逼無以自明,退回私舍之后拔劍自刎。
遼軍既勝,亦行賞罰。以權知南京留守事韓德讓,權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知三司事劉弘,能安人心衛城池,并賜詔褒獎。以前白馬嶺之敗責耶律沙,又以此次擊敗宋軍之功相抵。耶律奚底遇敵而退,以劍背擊之。乙室王撒合雖臨陣退卻,但部伍不亂,得到寬宥。冀王耶律敵烈(或譯"迪里"、"塔爾")戰死白馬嶺,其麾下先逃遁者皆斬,都監以下杖背。然后聚宴諸將士,分別給予賞賜。
高梁河之戰歷史評價
高梁河之戰是宋朝第一次大規模主動出擊遼境的一戰,是宋朝為收復燕云失地做出的第一次努力,最后以失敗告終。這次失敗,除了人力、物力、財力受到巨大損失外,最重要的是嚴重挫傷了宋軍的自信心。宋朝自開國一來,歷次戰爭幾乎是無往不利的,960年討平二李叛亂,963年收荊湖,965年平巴蜀,971年取嶺南,975年破江南,除了在北漢那里費了點勁,就幾乎沒有失敗過。宋朝的禁軍,經過周世宗、宋太祖兩代精挑細選、千錘百煉,無疑是強勁如虎的精銳部隊,又經過勢如破竹的統一戰爭,建立起了高昂的自信。而高梁河一戰,宋軍的傲氣急轉直下。當然,這樣也有好處,宋軍自此也就不再輕敵了。而遼軍經過這次勝利便開始輕視宋人,并由此開始了肆虐的南侵,宋遼二十五年的戰爭真正打響了。
高粱河一役作為遼宋關系的重要轉折點直接加大了日后宋對遼的戰爭壓力,到澶淵之盟,至此宋對遼已然略處下風,并直接對其經濟造成極大的影響。遼成為一個威壓北宋,雄踞中國北方的龐大帝國一直到被金所取代。高粱河之戰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