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城之戰的結局
釣魚城之戰是一場南宋抵抗蒙古入侵的長達36年之久的戰役,最終宋軍取得勝利,讓南宋得以延續數十年,成為最后一個亡于蒙古軍隊的國家。這場戰役有著什么樣的深遠影響?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釣魚城之戰的結局,歡迎大家閱讀。
釣魚城之戰結局
蒙軍攻城5個月而不能下,汪德臣遂單騎至釣魚城下勸降,被城上飛石擊中,不久死于縉云山寺廟中。蒙哥汗大怒,命軍在東新門外筑臺建樓,窺探城內虛實以便決戰。七月二十一日,蒙哥汗親臨現場指揮,中飛石受傷。二十七日,卒于軍中(一說染病而死)。蒙古軍遂撤圍北還,進攻荊鄂的忽必烈也于年底北還爭汗位,南宋遂得以延續。
釣魚城之戰的影響
首先,它導致蒙古這場滅宋戰爭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續20年之久。進攻四川的蒙軍被迫撤軍,護送蒙哥汗靈柩北 還。率東路軍突破長江天險,包圍了鄂州的忽必烈,為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也不得不撤軍北返。從云南經廣西北上的兀良合臺一軍,一路克捷,已經進至潭州(今長沙) 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該軍在忽必烈派來的一支部隊的接應下,也渡過長江北返。蒙古的南北兩支軍隊基本上是按預定計劃進軍的,只因西邊主攻戰場的失敗而功虧一簣。
其次,它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滯下來,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國的威脅。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發動了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敘 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正當旭烈兀準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旭烈兀遂留下少量軍隊繼續征戰,而自率大軍東還。結果蒙軍因寡不敵眾而被埃及軍隊打敗,蒙 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因此,釣魚城之戰的影響 已遠遠超越了中國范圍,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頁。
其三,它為忽必烈執掌蒙古政權提供了契機,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蒙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義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傳統的政策。這種帶有濃厚的蒙古部族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極不適應統治廣大中原漢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則是蒙古統治集團中少有的傾慕漢文化之士。蒙哥即汗位后,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漢地,他大力延攬漢族儒士,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卻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罷了官,其推行的漢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寶座后, 繼續推行其漢化政策,逐步改變蒙軍濫殺的政策,使中國南部的經濟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壞。蒙哥汗曾留下遺言,日后攻下釣魚城,當盡屠城中之民。
后來釣魚城降元,以不可殺城中一人的條件。放下武器,自愿終止抵抗。1279年守將王立開城,釣魚城才落入蒙古之手。要知道蒙古人在侵略世界的過程中殺人過億,凡是抵抗的城市都被屠城,而且是被屠的干干凈凈。惟有由釣魚城抵抗了36年而全身而退,用實力讓魔鬼們放下屠刀。釣魚城作為山城防御體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充分顯示了其防御作用,它成為蒙古軍隊難以攻克的堡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代戰爭館特意制作了釣魚城古戰場的沙盤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重要地位。
看了“釣魚城之戰的結局”還想看:
1.釣魚城之戰經過及影響
2.古代成功的愛情故事
3.關于專注的感悟性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