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宋江有沒有接受招安
宋江這一形象,抵牾、矛盾之處頗多。不是其性格的復雜性使然,而是塑造他的作者們人多手雜、意見不一所造成。《水滸》中托名宋江的詩詞,就詩詞而言,確有可觀之處,那么真實的宋江有沒有接受招安?
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同日拜爵,是當時頗為轟動的一樁大事。宋江肯定是很輝煌地接受招安了,至于招安之后的結局,李若水沒有寫到。一部《水滸傳》,把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條好漢推向社會,以至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宋江?他們是否在水泊梁山安營扎寨?他們的真實結局到底如何?不只備受學者們的關注,而且是廣大社會群眾茶余飯后極有興趣的話題。
水泊梁山
梁山泊又稱梁山濼,最早見于《資治通鑒》。后周顯德六年(959),“復汴水,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可見,那時的梁山泊不過是連通青、鄆漕運的一片水域,并不以汪洋浩瀚著稱。
大約在后晉開運和北宋天禧、熙寧年間,黃河先后三次大決口,滔滔的河水傾瀉到汴、曹、單、濮、鄆、澶、齊、徐等州,淹沒的田野與零散的湖泊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個以梁山為中心、水域達八百里的大湖,統稱為梁山泊。
當時,梁山泊的生態環境十分和諧,岸邊有垂楊綠柳,湖上有鷗鷺翔集,荷花滿望,漁歌唱和。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轍途經此地,恍然有置身江南之感,禁不住在《梁山泊見荷花憶吳興》(之一)中寫道:
花開南北一般紅,路過江淮萬里通。
飛蓋靚妝迎客笑,鮮魚白酒醉船中。
不過,梁山泊的廣闊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邵博《聞見后錄》載:“王荊公好言利。有小人諂曰:‘決梁山泊八百里水以為田,其利大矣。’荊公喜甚,徐曰:‘策固善,決水何地可容?’劉貢公在坐中,曰:‘自其旁別鑿八百里泊,則可容矣。’荊公笑而后止。”
別以為這是反變法派編造的政治笑話,蘇轍在另一首《梁山泊》詩中自注:“時議者將干此泊以種菽麥。”可見,北宋的改革家們確實在怎樣利用梁山泊的問題上做過文章。
徽宗政和年間,朝廷成立了一個掌管公田的機構,名曰“西城括田所”。括田所以清理公田為名,把民間地契不全的、地契與實地方位或面積有異的,以及當權者想要的良田美地,一律指為公田。然后抑勒百姓承佃,強征公田錢。“由是破產者比屋,有朝為豪姓而暮乞丐于市者”。前后所括,共得田三萬四千三百余頃。當然,梁山泊也在劫難逃。
《宋史·楊戩傳》載:“梁山濼(泊)……綿亙數百里,濟、鄆數州,賴其蒲魚之利。”楊戩宣布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立租算船納直,犯者盜執之”。根據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自此之后,水泊梁山開始不得安寧。
梁山泊本來就港汊交錯,蘆葦縱橫,湖中有許多天然小島,形勢險要復雜。許多破產農民、漁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緝追捕的逃犯遂藏匿于此,成群結伙,靠搶劫過往客商營生。后來,人數愈聚愈多,實力越來越大,形成了一股與官府對抗的武裝勢力。宋江起義軍大約就是其中的一支。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廣濟河是京東通往汴京的重要漕道,梁山泊扼守著廣濟河中段,距京城僅百公里,對北宋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威脅可想而知。所以,朝廷不得不時時議論是剿是撫的問題。
宋江接受招安了嗎?
新中國成立以后,宋江被列為農民起義領袖,盡管《宋史》已記錄在案,但許多人認為,作為農民起義領袖的宋江居然接受“招安”,當了投降派,是不可能的。理由是:
其一,北宋朝的記載全無宋江受招安之說,此說是南宋期內編造出來的。
其二,《宋史》是元朝人寫的,其根據也就是南宋人的一些胡編亂造,不能以元朝人編寫的《宋史》來作為宋江是否接受招安的根據。
其三,續寫《水滸》的俞萬春在《蕩寇志·自序》中也十分肯定地下結論,當年宋江并沒有受招安、平方臘,只有被張叔夜擒拿一節。 其四,即使宋江為保存實力詐降,或者被迫投降,也不可能出現真正的招安,出生于北宋的洪邁在《夷堅志·蔡侍郎》條載,蔡居厚“帥鄆時,有梁山濼賊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誅之”。考蔡居厚卸任鄆州的時間是政和八年(1118),早于宋江起義兩年(按:《夷堅志》所記殺降為宣和六年(1124),遲于宋江受降三年)。但不管怎樣,朝廷的態度是斬草除根,容不得他們死灰復燃。而宋江有此前車之鑒,也不會重蹈覆轍。
但是,這些看似有理的說法遭到了嚴重的狙擊,在1981年的《中華文史論叢》第一輯上,美籍學者馬泰來披露了李若水《忠愍集》中的《捕盜偶成》一詩,為宋江接受招安找到了確切的根據。其詩云: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今年楊江起河北,戰陣規繩視前作。
嗷嗷赤子陰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卻。
我聞官職要與賢,輒啗此曹無乃錯。
招降況亦非上策,政誘潛兇嗣為虐。
不如下詔省科繇,彼自歸來守條約。
小臣無路捫高天,安得狂詞裨廟略。
這首詩所寫的宋江招安后入城的場景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一、考李若水早年在太學讀書,政和八年敕賜同上舍出身。宣和四年(1122)任元城(今大名)尉,此詩言“去年”、“今年”,又自稱“小臣無路捫高天”,可見,這首詩寫在宣和四年或五年,他正在元城尉任上。因為在此之前,他并無官職。
宋江等人入京拜爵大略是“去年”,即宣和三年,當時他尚在京城候選,應該也在圍觀者之列,所以,他能把宋江三十六人騎馬入城,“獰卒肥驂”,氣宇軒昂,叫“駢觀”的士女“駭愕”不已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當時李若水剛入仕途,正值忠直為國之時,又是寫自己的經歷,胡說八道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二、他不是刻意為文的寫作者,也絕不愿意為宋江立傳。這首詩寫作的起因是因為“今年”又有一個叫“楊江”的在河北起事,“戰陣規繩”都同宋江一樣,而老百姓又叫嚷著要朝廷招安,元城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當冀、魯、豫三省要沖,此事與他職責有關,所以他才有感而發。
三、他寫詩的主要目的是借題發揮,明確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如反對招安;主張官職應當“與賢”,而不能“啗賊”;而消除盜賊的根本辦法是“省科繇”以安民;等等。正因為他不是為寫宋江而寫了宋江,這個與宋江有關的場景才真實可信。
四、李若水最后的官職是吏部侍郎。靖康之難中同徽、欽二帝一道被俘,他見二帝備受羞辱,仗義執言,先怒斥敵酋,后罵敵不止,被敵酋金太子粘罕割舌、挖目、斷手,最后壯烈殉難,年僅三十五歲。言以人重。這樣的節烈之士,他的記述應該是可信的。
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同日拜爵,是當時頗為轟動的一樁大事。宋江肯定是很輝煌地接受招安了,至于招安之后的結局,李若水沒有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