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丁謂的歷史
丁謂(966-1037),字謂之,后更字公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任參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興元年再任參知政事、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北宋丁謂的歷史,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北宋丁謂的簡介: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時遷居蘇州。祖父丁守節(jié),與范仲淹曾祖范夢齡同是吳越國中吳軍節(jié)度使錢文奉(錢镠之孫)的幕僚,任節(jié)度推官,遂為長洲人。通籍后丁謂官運亨通,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工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為右諫議大夫,權(quán)三司使,加樞密直學(xué)士。后歷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書。
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謂以參知政事身份任平江軍節(jié)度使,衣錦歸里,"建節(jié)本鎮(zhèn),一時為榮"。離京時,宋真宗特賜御詩七言四韻和五言十韻,"尤為盛事"。他同時兼任使持節(jié)蘇州諸軍事、蘇州刺史、蘇州管內(nèi)觀察處置堤堰橋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軍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書復(fù)參知政事。不久,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玉清昭應(yīng)宮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師。乾興元年(1022),封為晉國公。顯赫一時,貴震天下。
據(jù)《中吳紀聞》、《姑蘇志》等記載,丁謂第宅在蘇州大郎橋,"堂宇甚古,有層閣數(shù)間臨其后,號晉公坊。"龔明之曾到其故宅與他的孫子德隅過從。又據(jù)《吳門表隱》記載:"甫橋丁家巷,宋丁謂舊宅。南濠丁家巷有丁家園,為謂之別業(yè)。今道旁有青石座椅、上馬石"。又據(jù)《吳縣志》記載,大中祥符間,丁謂任蘇州軍節(jié)度使時,宋真宗曾為他在蘇城西南橫山吳王拜郊臺后丁家山下建造過第宅。又,藍家巷(今鈕家巷)原有丁晉公廟。
北宋丁謂的歷史:
丁謂是北宋人,一生為趙家打工,服務(wù)于宋太宗、真宗和仁宗三代領(lǐng)導(dǎo)核心,是當之無愧的三朝元老。早年,丁謂做過工部員外郎,相當于建設(shè)部副部長,主抓全國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
公元1015年,皇城失火,燒得皇宮面目全非。宋真宗欽點丁謂擔任重修宮殿工程總指揮。要說,這個活不難干。打開國庫,搬出金銀可勁兒花就是了。可要是統(tǒng)籌規(guī)劃地干,用最少的錢費最少的力氣,把皇宮多快好省地蓋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擺在丁謂面前的難題主要有二:建材問題,運輸問題。試想,修建皇宮這樣浩大的工程,單憑牛馬的脊背勞工的肩膀運送建材,那要費多大的勁。
作為項目負責人,丁謂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命人在皇宮前開挖溝渠,把京城附近的汴河水引入渠中,隨即以小船、竹筏把木料、石塊徑直送到工地一線。開渠挖出的土呢也不用運走,就地留下用來燒磚。等工程基本完工,把渠水排凈,將灰土瓦礫等工程廢料填進溝里,覆上土壓實,又是一條光亮平整的大街。
簡單來說,丁謂采取了挖溝取土燒磚——引水入溝保證運輸——填溝處理垃圾的方案,順順當當?shù)亟鉀Q了取土燒磚、材料運輸、清理廢墟這三個工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既節(jié)省了時間和費用,又使整個工程井然有序。對此,宋朝大科學(xué)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不吝贊美之詞,贊揚丁謂英明神武,“一舉而三役濟,計省費以億萬計”,為國為民省下了大筆銀子。丁謂的高明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到了仁宗在位時,丁大人買了一次房子,卻被同僚認為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因為無論地段還是地勢,這套房子都不怎么樣,單從其所處的冰柜街這個名字,就能體會到地段之冷僻,地勢之低洼。
大家都知道,無論哪朝哪代,無論房地產(chǎn)有多少泡沫,無論退潮之后有多少人在海灘上裸泳,地段永遠是支撐房價穩(wěn)如泰山的不二基石。然而丁謂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在這樣的地段置業(yè)安家,著實讓人大跌眼鏡。難道他老丁又有什么高招,能負負得正、差差成優(yōu)?
想搞明白此中原委,可以翻一翻披露了不少北宋高層內(nèi)幕的《東軒筆錄》,它的作者魏泰很有娛記潛質(zhì),嘴勤手也勤,因與政界上層過從甚密,從而掌握了不少秘聞。老魏白天打探消息,晚上秉燭疾書,把這些珍聞一一記錄在案,給我們后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據(jù)《東軒筆錄》記載,丁謂在買房之后,當即著手布置市政建設(shè)。
第一步,在集禧觀(當時叫會靈觀)修建一個蓄水池,不論是打著安全第一、未雨綢繆的旗號用于儲備消防用水,還是美化景觀,這項人工造湖工程名正言順。挖出來的土不能浪費,直接運到老丁自己家,墊在地面上,是為“取棄土以實其基,遂高爽”,解決了地勢低洼的問題。
第二步,上奏皇帝,在自家門前拓寬馬路,并在附近修了一座橋。關(guān)于為什么修路修橋,書中沒有說清楚,想來憑著丁謂的智慧,這個理由一定堂而皇之,容不得別人質(zhì)疑反對。
丁謂的這個兩步走策略十分有效,自己家門口很快變成了守著交通要道的黃金地段,史稱“宅居要會矣”。如此一來,出門方便不說,房價那可是騰騰地上漲。
考慮到丁謂在宋真宗在位時,不過四十多歲,即便是修建宮殿時,也剛剛四十九歲。而到了仁宗朝,他已經(jīng)邁入花甲之年。通過魏泰筆下記述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丁謂早年是盡職盡責的,晚年是假公濟私的。這種由晚節(jié)不保帶來的房產(chǎn)增值,怎么看怎么充滿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