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軍事歷史簡介
唐朝(618—907)全國境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以漢族為主體的各 民族廣泛融合,與亞洲各國友好交流頻繁進行,農業、手工業蓬勃 發展,商品交換空前活躍,先后出現過貞觀、開元盛世。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朝軍事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唐朝軍事歷史介紹
唐建國后,沿襲隨朝三省六部制,實行統一的 中央專制主義集權統治。尚書省廠設兵部為中央最高軍事行政領 導機關。置尚書一人為長,侍郎二人為副,下領兵部、職方、駕部、庫 部四司,各置郎中、員外郎一或二人。兵部統掌全因軍政事務,凡各 軍事單位的編制定額及其審定,征召或增減兵員,調遣兵馬,選拔 武官,以及全國地圖、甲仗、監牧的管理,皆由兵部負責,或會同有 關機構共辦。
中央統率全國府兵的機構是十二衛和太子東宮六率。衛各置 大和、率各置串和副率為正副長官,以其僚屬分掌具體事務。府兵以外直隸于皇帝的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等北衙 禁軍,置大和統領。戰時則臨時任命行軍元帥、行軍總管 和招討使、都統等為帥,統軍征戰,戰畢即回原任。 在地方,于各州和邊鎮設大總管府或總管府(后分別改稱大都 督府和都督府),出地方高級軍政機構,分別置大總管、總管為長。 中唐以后,又于邊鎮和軍事沖要置節度使或經略使,為統轄各地區 軍、政、民、財的最高長官。同時、邊境要鎮還沒有軍、守捉、坡、鎮、 戊等軍事機協,負責戊守事宜。
唐朝還實行監軍制度,以加強對軍隊的控制。自唐初至武后時 期,主要派遣御史監軍。玄宗開始,改派宦官監軍,一方面派宦官擔 任出征軍隊的都監或都都監,一方面在各藩鎮設置監軍使,以監護將帥,控制軍隊。 唐朝軍事統領機構和將帥:一般直隸于皇帝,由皇帝決定建裁和任免。安史亂前,中央尚能有效地控制軍權,安史亂后,中央集權 大為削弱,出現了港鎮擁兵割據日趨嚴重的局面。正是這種割據,最終導致唐朝滅亡。
唐朝軍事歷史簡介
府兵是唐初的主要軍事力量。其編制的基本單位是折沖府(又稱軍府)。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軍府長官為折沖都尉,副職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稱衛士或侍官。軍府分別隸屬于十二衛和六率。十二衛各設大一人,直接聽命于皇帝。六率各設率一人,隸屬于太子。軍府最多時有六百三十四個,約百分之四十分布在京師所在的關中,以便中央政府手握重兵,控制四方。府兵必須憑尚書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調撥。戰時由皇帝命將率軍出征,戰爭結束,將領回朝,士卒歸府,將無常兵,難以干預國政。
唐代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衛士二十一歲入軍,六十歲免役。征點標準是“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①。府兵農忙時生產,農閑時操練。其經常性任務是輪流到京城宿衛(稱為“番上”),或到邊境和內地的要地戍守。戰時則應征作戰。衛士服役期間,免除其自身的租調,但衣裝、口糧和大部分兵器都要自備。府兵制雖減輕了國家的負擔,但衛士個人的負擔卻很沉重。在均田制破壞的過程中,此制亦隨之破壞,后為募兵制所代替。
募兵(又稱兵募)在唐初不是常備軍,只是戰時才臨時招募,后來逐漸制度化,成為常備軍。另外,還有北衙禁軍,其主要任務是守衛皇宮。
看了唐朝軍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