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帝武則天對唐朝的貢獻
縱觀歷史,手腕強硬的,有治國才能的,有男子氣概的女流之輩絕對不少。她們也許都想做皇帝,或者已經成為了實質上的統治者,但是,思想上還是不敢超越。敢想不敢做,一輩子都是一個皇后或者太后,敢想敢做,歷史上就只有一個武昭儀。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女皇帝武則天對唐朝的貢獻有哪些?
武則天的改革貢獻
武則天任用了很多賢臣來治理天下,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后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善于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
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在洛城殿對貢士親發策問,遣“存撫使”十人巡撫諸道,推舉人材,一年后共舉薦一百余人,武則天不問出身,全部加以接見。
量才任用,或為試鳳閣(中書省)舍人、給事中,或為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制度自此始,時人有“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脫校書郎”之語。武則天雖以官位收買人心,但對不稱職的人亦會加以罷黜;明察善斷,故當時的人亦樂于為武則天效力。
武則天的政治貢獻
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后,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農民,也采取比較寬容的政策。
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武則天的軍事貢獻
武則天時期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由于武則天稱帝前后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于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御力量較弱,“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即由那時而來,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安北都護府在高宗死時尚處在中國統治,而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東突厥復國。安北始終沒有再收復過。
她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了不過隨著統治的穩定又逐漸挽回了頹勢。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于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于安西都護府,鞏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的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