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地址,位于靜安雕塑公園,由美國帕金斯威爾設計師事務所(PERKINS+WILL)與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共參與設計。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簡介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地址,位于靜安雕塑公園,由美國帕金斯威爾設計師事務所(PERKINS+WILL)與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共參與設計。141歲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最早可追溯至1868年法國天主教神父韓德創立的徐家匯博物院(1933年更名震旦博物院)和英國人辦的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幾度輾轉、合并、重建、更新,館名不斷更迭,至解放后整合成上海自然博物館,成為我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自然博物館之一。2012年,它將告別延安東路上日顯狹小和簡陋的老洋樓,搬入靜安雕塑公園(山海關路-南北高架-北京西路-石門二路圍合)西北部的巨大"綠鸚鵡螺殼"內,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上海科普和建筑新地標。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的總建筑面積45086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層,高18米;地下三層,深15米。據介紹,建筑的整體靈感來源于鸚鵡螺的殼體形式,這一簡單而又經典的生物形式在地球上已持續存在幾百萬年,寓意著博物館人"管理自然遺產、守護地球家園"的神圣使命。螺旋上升的綠色屋面"冉冉升起",而博物館的功能區便置身于這一綠色長帶下。一座巧妙圍合的橢圓形水池,成為整個建筑的參觀流線的中心焦點,象征著71%的地球表面以水覆蓋,水面帶來了水波的波紋、質感、動感、聲音和反射,則成為博物館體驗的一部分。博物館的鋪地和外墻表面由多方向的石頭圖案組成,使人聯想到地球的地質構造層。島狀植物組群起伏地分散其間,被喻為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的"原始森林"。入夜后,"森林"被燈光照亮,也反射燈光,減少了室外燈柱的需要。上海自然博物館建筑不僅要符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還將成為上海市節能建筑示范項目,爭取達到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識三星級標準。
開工共筑"記憶墻"
開工典禮簡潔、別致--市領導與科學家代表共筑"城市記憶墻"。"城市記憶墻"寓意了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由6塊意義深遠的雕塑磚組成。每塊磚上都記錄著上海自然博物館發展歷程中的一段故事,它們分別是:上海自然博物館收藏最早的一批自然史標本代表--1870年采集的褐翅鴉鵑;曾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核心展品之一--長須鯨骨架;記錄了上海城市發展和環境的變化的大杜鵑和松江鱸魚;上海自然博物館2代植物專家發現的新物種--小葉藍丁香;上海自然博物館首次走出國門巡展的主要展品之一--馬門溪龍;5億年進化歷史的見證、新館外形的靈感源泉--鸚鵡螺活化石。當最后一塊磚鑲嵌完畢,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建筑模型登場亮相。
二、對外開放
備受矚目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2015年4月19日向公眾掀開其神秘的面紗。
上海自然博物館是歷史悠久的綜合型自然科學博物館,其前身是1868年由法國天主教神父韓伯祿創建的"徐家匯博物院"和英國皇家亞洲文會創建的"上海博物院"。歷經十年精心籌備,如今上海自博館新館以一身綠色鸚鵡螺造型正式亮相。據了解,目 前,上海自然博物館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近29萬件藏品。常年公開展示的標本/模型覆蓋地球七大洲,總計11000余件。
上海自然博物館以"自然·人·和諧"為主題,通過"演化的樂章""生命的畫卷""文明的史詩"三條主線呈現大自然的演化歷程和多樣性,設有十大常設展區以及探索中心、四維影院等教育功能區,包含展品展項4400余項,綜合運用標本模型陳列、媒體、景箱、場景、劇場、裝置等多元化展示手段,體現了經典與前沿并重、科學與藝術融合、國際與本土兼顧的特點。
看過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