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博物館
黃河博物館舊館位于鄭州紫荊山路4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黃河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黃河博物館簡介
黃河博物館(Yellow River Museum)舊館位于鄭州紫荊山路4號。成立于1955年,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水利行業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以黃河為主題陳列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黃河博物館占地7000平方米,現有建筑約29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現已搬到鄭州花園路與迎賓路交叉口,迎賓路402號)
黃河博物館 作為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館之一,是我國唯一一座以黃河為專題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博物館的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治黃展覽會"。1957年7月,改名為"治黃陳列館"。1960年初,因國家經濟困難而閉館。1972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二十周年重新開館,又改館名為"黃河展覽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隨著治黃事業的發展、藏品的日漸豐富和面向社會服務的需要,1987年6月,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舒同先生題寫館名。
二、館舍介紹
黃河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館之一,是我國唯一一座以黃河為專題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博物館的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治黃展覽會"。1957年7月,改名為"治黃陳列館"。1960年初,因國家經濟困難而閉館。1972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二十周年重新開館,又改館名為"黃河展覽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隨著治黃事業的發展、藏品的日漸豐富和面向社會服務的需要,1987年6月,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舒同先生題寫館名。
黃河是貫穿黃河博物館基本陳列的主線。它通過600余幅照片、豐富的歷史文獻和珍貴的文物標本、燈光圖表、過水工程模型、錄像和觸摸屏等,生動展示和介紹了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的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燦爛的黃河文化以及歷代水患災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開發的遠景規劃等內容。隨著展線的迂回曲折,觀眾猶如徜徉于"九曲十八彎"的母親河之上,感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蓬勃向前的精神之力。陳列還充分展示了黃河洪水暴戾無常、肆虐為害的一面: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其輸沙量高居世界首位,每年通過三門峽的泥沙達16億噸,相當于一米高寬的土體繞地球赤道27圈。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河南以下的下游河道,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又善淤、善徙、善決,在1949年以前的兩千多年中,決口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給下游兩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黃河至今仍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陳列還突出展現了1946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流域人民在上中下游綜合治理開發,初步建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體系,實現了歲歲安瀾,減少損失數千億元人民幣這一輝煌業績。1999年底,基本陳列中新增添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黃河流域數字化地圖玻璃地臺,面積達30平方米。黃河從源頭到入海口5464公里的干流和眾多的支流所經過的高山峽谷、丘陵溝壑、湖泊沙漠、都市城鎮、交通網道以及黃河上已建的水利工程、防洪堤等都立體、直觀、清晰、藝術地展現出來。觀眾可以在玻璃地臺上自由行走,盡快觀覽,跨越黃河在這里已不是夢想。黃河博物館還新設一個綜合展廳,并配以10臺模型VCD,觀眾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一覽黃河歷史春秋。
黃河博物館建館45年來,接待了包括毛澤東、朱德等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著名科學家等在內的中外觀眾數百萬人次,已成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現代治黃成就、增強公眾水患意識的重要場所,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1991年以來,先后被授予"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鄭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黃河系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黃河博物館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燦爛的黃河文化以及歷代水旱災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開發的遠景規劃等內容。在這里,觀眾既能了解黃河的自然概況、泥沙特點、洪水規律等等,同時還可以從展覽中了解古代的治河方略以及歷代治河名家的事跡。1949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流域內人民在上中下游綜合整治,初步建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體系,確保了黃河五十年歲歲安瀾。
五十多年來,黃河博物館一直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共接待了數百萬中外觀眾,包括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國內外政要和著名科學家、社會知名人士。黃河博物館已成為弘揚黃河歷史文化,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人民治黃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場所。被海內外觀眾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三、原館陳列
黃河是貫穿黃河博物館陳列的主線。由"偉大的黃河"、"黃河歷史災害"、"人民治黃成就"、"黃河在前進"四部分,依次展現在觀眾面前,使人猶如徜徉漫步于"九折十八彎"的黃河之上,一覽黃河歷史春秋。
"偉大的黃河"展示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黃河文明,使我們炎黃子孫產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黃河歷史災害"展示了黃河洪水暴戾無常、肆虐為害的一面,使人們對黃河洪水的危害銘記在心。
"人民治黃成就"展示了1946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黃河造福人類以及流域內人民,經過綜合整治,建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體系,確保了黃河五十年歲歲安瀾的豐功偉績。通過黃河在舊社會危害人民、在新社會造福人民的對比,使觀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極大地激發了愛國主義熱情。
"黃河在前進"展示了中國對黃河開發利用情況以及遠景規劃等。描繪一幅使古老的黃河煥發青春的美好藍圖。
四、館藏珍品
黃河博物館的藏品包括歷史文物、自然標本、書畫、音像圖片四大類,共10000余件(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黃河特色的藏品系列,有的藏品十分珍貴。
宋金時期黃河堤防界碑―峰堠碑,出土于河南汲縣(今衛輝市)柳衛村東北黃河故堤上,是中國僅見的古代黃河堤防按行政區劃分段修筑,分段管理的界碑實物見證,是研究古代黃河堤防建設與養護管理的重要資料。
清代《中原黃河工程圖》(卷)。全圖展現了黃河西起華山,東至渤海1000多公里的沿河山川、要塞等概況,并用工整娟秀的楷書標注兩岸主要府州、縣治所在,詳細記載了河防大堤和埽壩工程。此圖方向與現今地圖完全相反,為左東右西,上南下北。整幅長卷布局有序、簡繁得當、用筆干練。繪制時間在黃河銅瓦廂改道(1855年)后不久,是一件融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一體的珍貴藏品。
清代河道總督、著名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吳大徵親筆撰寫的《鄭工合龍處》碑,它是證明光緒十三年(1887年),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東決口、堵復始末的唯一實物,并與"是年河決南泛,奪流由賈魯河入淮,十五州縣受災,災民180萬人"的史料相印證,是研究黃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參照。
黃河博物館還收藏有清·壬寅下南造穿孔河工磚、水旱災害和現代治黃等方面的圖片資料、工程壩址巖芯、世界上最厚的黃土層標本(414.5米)、黃河流域彩陶器、古生物化石以及吳作人、范曾、歐陽中石、朱乃正、劉大為等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看了黃河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