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博物館
貴州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位于貴陽市北京路。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貴州省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貴州省博物館簡介
貴州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位于貴陽市北京路。1953年籌建,1958年開館。占地總面積約1.93萬平方米。該館館藏文物、標本6萬余件。貴州省博物館十數民族文物是該館重點藏品之一,除刺繡、蠟染、挑花、織錦、銀飾等1000余件外,典型藏品有苗族婚姻記事符木、苗族刻繪動物圖案酒角、苗族青緞鑲花邊飾銀鈴銀墜女夾衣,彝族土司八掛龍袍、彝文《六祖紀略》手抄本和水族墓葬石刻"銅鼓"。
貴州省博物館新館位于貴陽市金陽新區ó賓路南側,市行政中心東南側觀山公園東北角地塊,西南臨觀山湖,新館占地4.74公頃。
出土文物中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桐梓猿人”的門齒、前臼齒,“興義人”的下頜骨、股骨,“穿洞人” 的頭骨、 上下頜骨及絕滅種哺乳動物化石和各種典型石器、典型骨器等,以及學術界多視為夜郎青銅文化代表作的戰國無胡戈及戈范、銅柄鐵劍及劍莖內模、鼓形銅釜、銅鼎等器。
二、基本陳列
陳列面積約1200平方米,陳列內容以館藏文物為主,展示貴州重要歷史文物和民族文物。采用文物、圖片、模型、復原場景和影像資料相結合的手法,運用現代展示手段,塑造一個具有時代感的現代陳列展示空間。
通過對貴州較有優勢的史前文物和標本,有重要影響的重大考古成果,有一定知名度的夜郎等不同歷史時代的文物,以及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貴州少數民族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為觀眾備上一份科學文化審美大餐。
三、館藏資源
博物館現收藏文物70000余件。其中,自然標本有黔西、桐梓、水城、興義、普定,安龍等地洞穴遺址出土的早、中、晚舊石器時代古生物化石、古人類化石及各種骨器、打擊石器,還有成套的礦石、巖石、土壤、苔蘚、鳥類、珍稀動物標本。歷史文物有在洞穴遺址中發現的"彩陶片"、用火遺跡;戰國墓出土的早期銅鼓、青銅鑄造的內模外范、戈、鉞、劍、矛等各種兵器;南夷墓中出土的"套頭葬"葬具和帶有四十余種刻劃符號的陶器;漢墓出土的帶有長篇銘文的元始三年漆耳杯及銅車馬;南北朝墓出土的帶有33字刻劃銘文的永元十六年陶罐;南宋楊粲墓出土一批石刻藝術品及兩面銅鼓;明代墓出土80余件絲、棉、麻、紡衣服。遵義的銅鼓是銅鼓斷代的標準器,明代紡織品具有民間紡織工藝特色。 傳世品有明、清名人書畫30O0余件。如祝允明<草書侍札>手卷,唐寅<長松泉石圖>立軸、弘仁<長松羽士圖>立軸、高其佩《指墨花果》手卷等較為珍貴。民族文物有服飾、頭飾、民間工藝品、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近現代文物有清代農民起義的布告、武器和寨門石刻;辛亥革命時期的"1911年貴州大漢軍政府布告";紅軍長征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 、 <出路在哪里>等書刊以及武器、標語、布告、文件、印章;抗日戰爭時期三都水族農民抗擊日軍的戰利品、日機轟炸貴陽的照片,貴陽受害居民的血衣,以及貴州地下黨的秘密文件、民先隊的宣傳品、革命烈士的詩文、書信、遺囑、遺物等。
代表性藏品有漢墓出土的元始三年<朱繪雷鳳紋漆耳杯> 、元始四年<朱繪夔紋海潮紋漆盤> ,明唐寅<長松泉石圖>立軸,清陸遠《江村煙雨圖》卷;苗族銀餓《掐絲游龍銀耳杯》、苗族青緞鑲花邊飾銀鈴銀墜女夾衣等。《可愛的貴州》為其基本陳列,出版有<貴州省墓志選輯> 、 <貴州古建筑> 、 <夜郎故地上的探索> 、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史稿> 、 <貴州省博物館館刊>等。歷任正副館長吳業君、田兵、陳恒安、王瑞千、劉樹信、羅會仁、陳云、梁太鶴、董有剛。
四、珍貴藏品
1、史前文物標本
貴州龍化石、海龍化石、魚龍化石、海百合化石等。
古化石介紹
從貴州清鎮市站街出土的大量貘化石,經省博專家鑒定確認,其中一件為貴州省發現最完整的華南巨貘頭骨化石,填補了貴州省貘頭骨化石的空白,意義重大;同批出土的尸骨較為完整的鹿化石,也極具展覽和收藏價值。
貴州省境內曾有大量貘生活,但省博僅館藏一小塊貘化石的頜骨殘片。專家稱,這一貘化石的出土,對研究貴州古生物資源具有重大意義,同時為與外界貘化石進行的對比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專家稱,貘曾在距今10多萬年至1萬年前的地球上廣泛生活,趨向溫暖潮濕的環境。在我國,其主要生存區域為華南地區,最北端在秦嶺南。貘是食草動物,體型比現在的馬大,比犀牛稍小。目前,除了東南亞尚存其“近親”——馬來貘外,其他貘的物種已從地球消失。考古專家分析,貘化石的發掘,側面證明了清鎮以前就水草肥沃、氣候溫濕。
2、歷史文物
銅車馬、立虎辮耳大銅釜、石寨山銅鼓、楊餐墓銅鼓、銅柄鐵劍、鎏金銅鍪、一字格劍、明代金冠、彩釉陶俑儀隊。
3、民族文物
施洞苗族女盛裝、西江苗族女盛裝、木祖鼓、施洞獨木龍舟、鼓藏幡、儺面具、地戲面具、刺繡、蠟染、銀飾、竹木生活用具。
看了貴州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