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博物館
松江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地方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松江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松江博物館簡介
松江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地方博物館。位于上海松江區中山東路 233 號。松江博物館以征集、收藏、研究、陳列、宣傳松江地區歷史文化、文物為主。藏品包括陶、瓷、玉、金銀、銅、木器等,計 5000 余件,并有古代典籍 2000 余套,其中有部分珍貴的善本、刻本。
松江唐代建縣,元代升府。明清時期松江府經濟、文化位于全國前列。在古代,松江是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稱,又有"蘇(州)松(江)賦稅半天下"之譽。松江人文薈萃,明代的"松江畫派"、"松江書派"、"松江詩派"飲譽全國。松江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流沙沉寶》,著力展示迄今為止松江地區出土的歷史文物,其中包括西林塔地宮、方塔地宮出土的宋元明清珍貴文物。
館內還有"最古最足本"《松江急就章碑》及碑亭,國內獨有的《趙孟頫自畫像石刻》、《三文敏公心經碑》、康熙御碑及董其昌、趙孟頫等大書法家的法書藝術碑刻及碑廊。參觀松江博物館,將讓觀眾追溯國際大都市上海的歷史之根,看到古代上海的繁華與燦爛。
新陳列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基本陳列展廳,下層為臨時陳列展廳2個,不定期舉辦臨時陳列展。基本陳列展廳展區面積500平方米,展出的是《流沙沉寶》--松江博物館珍品陳列。該基本陳列由序廳、浦江晨曦、史河波光、藝海丹青四個部分組成。"浦江晨曦"通過歷史發展的脈絡,以四個古文化展示了松江先民早期的社會生活。"史河波光"展示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松江地區地面文物、墓葬出土文物和館藏文物的精品,再現古代松江經濟的繁榮發達。"藝海丹青"展示了松江地區自晉至清末,涌現出來的一批藝術家的書畫作品。董其昌是明代書畫大師,對后世的影響較深,因此,在布局上仿制了江南水鄉舊時民宅,設置了一處10平方米的仿董其昌書房場景"畫禪室 ",內設銅塑董其昌像及仿明家具陳設。整個展覽通過240余件(套)文物,再現了古代松江各個時期的歷史地位和貢獻。
二、展覽與藏品
姚椿制端石蟠桃硯
清代文物。端石,15.5厘米*9.7厘米*1.2厘米
姚椿(1777-1853),字子壽、春木,自稱蹇道人、樗寮病叟、東畬老民。婁縣(今上海松江)人。清代散文家。詩人,畫家。詩、文造詣很深。
張祥河墨梅圖
清代文物。紙本、立軸,232厘米*122厘米
張祥河(1785-1862),原名公璠,字號,元卿、詩舲、法華山人等,江蘇婁縣(今上海松江)人。照從孫。
胡公壽銘端石硯
清代文物。端石,14厘米*10.8厘米*1.8厘米
胡公壽(1823-1886),初名遠,號瘦鶴、小樵,別號橫云山民,以字行,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寓上海。為海上畫派代表畫家之一。傳世作品有《桂樹圖》、《香滿蒲塘圖》等。
沈荃行書軸
清代文物。紙本、立軸,96.2厘米*49.6厘米
沈荃(1624-1684),字貞蕤,號繹堂,別號充齋,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學行醇潔,書法由有名。他工書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間最重要的書法家之一。
朱之藩銘端石太史硯
明代文物。端石,19厘米*11厘米*7.5厘米
馬相伯(1840-1939),祖籍江蘇丹陽,生于丹徒,中國教育家、復旦大學創始人、愛國人士。原名志德,改名良,字斯藏,又名相伯等,以字行,接觸教育家蔡元培,民國名人于右任、邵力子為其弟子,后入輯有《馬相伯先生文集》。
唐代鎏金銅佛像
1965年通波塘出土。佛像高17厘米,重470克,面部清癯,通身鎏金,制作細膩、精美,形象生動,屬典型的唐代工藝品。
太平天國銅炮
1971年于泗涇出土。炮身長95厘米,內口徑6厘米。炮身上刻有"太平天國丁巳七年置造,重貳百斤,粉拾兩。"據考,這是清咸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太平軍在東征上海期間使用的遺物。
靖夷鐵炮一對
1965年,縣城南門小校場護城河中心出土。一門重500余公斤,長166厘米,內口徑9厘米。1982年,又在同一地點出土一尊"靖夷"鐵炮,長125厘米,內口徑8厘米。據考,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夏,英軍進攻上海時,敵艦曾在米市渡窺伺松江,清軍曾開炮驅逐。后太平軍進攻松江,清軍水師曾多次與太平軍作戰,靖夷大炮似是當時的遺物。
漢墓陶器
1961年8月,市、縣文物工作者在東佘山西南麓發現一個土坑墓,離地面深約2米左右。墓葬范圍因過去興建房屋時遭受破壞,葬具和人骨架全已灰化無存。出土的陪葬品計有陶制的生活用具瓿、壺、罐等5件。根據對出土器物形制和釉彩等特征的研究,初步確定為漢代遺物,距今已有1800年左右。
南北朝陶井
1981年11月,縣文物工作者根據群眾報告,在天馬公社南橫大隊發現一口陶井。陶井由8只大型陶圈相疊而成,陶圈口沿寬而平,圈壁略為弧形,高34厘米,直徑61厘米,井深3米余。最上面一只陶圈口沿,在外壁上明顯涂有一層發亮的青釉,為南北朝遺物的典型特征。另從井底層出土的一些青釉殘陶片,都屬當時遺物。
唐代石羊
1972年,縣城內通波塘疏浚時,在今自來水廠附近河段出土。石羊為青石雕琢,呈睡狀,外形渾厚,古樸雄壯。石羊高約60厘米,寬約50厘米,長約1米。唐代遺物。
明代石元寶
1983年11月,松江鎮中山西路永豐小學在建造宿舍大樓挖地基時,在距地面3米多深處(原老河道下面)發現兩對石元寶,系明代形制。石元寶高70厘米,寬105厘米,厚約34厘米。石元寶用作布匹踹砑上光。據考,是明代棉布作坊中的遺物。
清代碧玉九制硯
1980年,上海文物商店來松江收購民間工藝品時,收到了這件用碧玉制成的硯臺,為清代遺物。該硯采用賦形方法雕刻,圖案為纏枝靈芝組合,生動而富有情趣。據考,該物在松江城西野雞墩附近墓地出土。
陀羅經被
1959年,縣博物館籌備處工作人員在調查文物時,發現葬于橫山西麓的清嘉慶工部尚書張溫和公(祥河)墓被發掘。在查問出土文物中,得到一件完整的陀羅經被。清制,王公大人薨,賜陀羅經被。被以織錦制成,織就藏文佛經。
看了松江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