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簡介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位于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簡介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位于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距京城40公里,距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2公里。博物館建于商周遺址的墓葬區,占地20667平方米,樓閣式建筑,仿唐風格。館內有展廳、文物庫和二處墓葬處,二處車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銅、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數千件。其中包括北京歷史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堇鼎和矩鬲、刻有43字銘文,記載燕馬公長子克受封燕侯史實的克雷(雷為同音字)及克禾(禾為同音字)等國家級文物。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歷史沿革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琉漓河鄉董家林村村東。 自60年代起,經過20多年對該遺址的發掘,不僅發現了城址,還有燕國貴族墓葬區,并出土一批帶有燕候銘文的青銅器,從而確定了這里就是西周時期北方重要邦國--燕國的都城。這是我國西周時期各諸候國中最重要的一處遺址。
因此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市政府決定建館予以保護和展覽。
1995年8月建成并對外開放。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展廳分布
本館的基本陳列為《燦爛的古燕都文化》。 館內共七個展示廳:有序廳、青銅禮器廳、墓葬車馬坑廳、青銅酒器兵器廳、陶器玉器漆器廳等。以大理出土的西周燕國文物(102組件),重點展示古燕國文化的風貌神韻。
西周燕都遺址面積5.25平方公里,涉及6個自然村。遺址發現、試掘于20世紀60年代,正式發掘始于1972年,1973年~1974年有重大發現,定性為西周早期燕國始封地。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西周燕都遺址經過了4次大規模的發掘。西周燕都遺址不僅有西周時期的城垣,還有西周時期的燕侯墓葬,這在我國西周各諸侯國的考古中是獨一無二的。大量(匽)燕侯銘文青銅器的出土,充分證明這里就是燕國的始封都邑。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十一年(前1045)克商封召公于燕。而我們今天的首都北京,是和琉璃河董家林的燕都古城一脈相承的,于是北京建都建城的歷史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燕國,由此,此遺址被稱為“北京城的發源地”。遺址包括古城遺址、生活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
其中,古城遺址約為南北向方形或長方形,北城墻全長829米,東、西城墻僅存300米左右。城外有深約2米的護城壕。宮殿區位于城址的北中部,附近有祭祀和生活遺址。墓葬區位于城址的東南,被京廣鐵路分割為Ⅰ區、Ⅱ區。Ⅰ區為中、小型墓葬,隨葬品少,多殉人、殉狗,是商遺墓地;Ⅱ區多大、中型墓,隨葬品豐富、規格高,但極少見殉人、殉狗現象,可能是周人墓地。兩區中的大、中型墓葬多陪葬有車馬,最大的車馬坑陪葬有42匹馬。出土文物數千件,以陶器、青銅器為主,還有原始瓷器、鉛器、玉器、石器、瑪瑙器、角器、骨器、牙器、蚌器、漆器、木器以及蚌殼等。陶器有壺、鬲、鼎、簋、罐等明器或實用器。青銅器包括禮器、容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類別。其中青銅禮器有鼎、簋、爵等,兵器有戈、矛、匕首等。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館藏
1995年8月21日在遺址上建成了博物館,并正式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有西周時期各類器物等300余件,這些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不僅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北京作為都城3000多年前的建城史及其燦爛的古燕都文化,更展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及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
墓葬:遺址保留的2座燕國貴族墓葬,其中有陪葬的燕國貴族使用的文物珍品和2處陪葬的車馬坑等。
漆器:出土了罍、觚、盾等成組的漆器,并且大部分能夠復原,在商周考古中尚不多見。
青銅器:遺址中出土了數件國家一級文物。其中,通高0.62米,重41.5公斤的堇鼎,是北京地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
饕餮獸面紋鼎 饕餮獸面紋自良渚文化時期就存在,但它一直被稱作獸面紋,直到宋代宣和時的《博古圖錄》才開始稱此類紋飾為饕餮紋。它的涵義有“通天地”、“通生死”、“驅鬼避邪”、“威猛、勇敢、公正”、“祭神”等象征說法。
饕餮紋雖然是拼合組成的,但并不意味著它是隨意拼湊的。古人對于饕餮的具象并無概念,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動物(尤其是大型禽獸)身上發現了其應有的特質,于是在塑造饕餮形象時,他們便整合了羊(牛)角(代表尊貴)、牛耳(善辨)、蛇身(神秘)、鷹爪(勇武)、鳥羽(善飛)等,神秘的怪獸有著人們熟悉的動物的器官,這就使人們能夠迅速體驗出應對饕餮紋懷有怎樣的情感。富有神話氣息的來歷和外形的夸張,又使得饕餮紋猙獰恐怖,神秘威嚴,令人望而生畏。 饕餮紋最重要的特征應當就是它的眼睛了。無論怎樣變化,饕餮紋都少不了那一對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的巨目。它瞪視著外界,震撼著人心,但同時也強烈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饕餮紋多作為主題花紋出現在青銅器的腹部,少量在足部。寬闊的空間給了它足夠的施展余地,醒目的位置則賦予了它更多的支配性與威嚴感。
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于彝,《詩經·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古文中與篚連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理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紋、龍紋與蕉葉紋等。其衍生式樣有:方體小口圓肩平底式、方體小口圓肩圈足式、方體高頸狹圓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頸廣肩低體平底式等。繁縟的花紋配以厚重的胎體,顯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看了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