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簡介
1983年在廣州象崗山發現了西漢時期南越國文王趙眜墓。廣州市政府決定在原址興建大型古墓遺址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簡介
1983年在廣州象崗山發現了西漢時期南越國文王趙眜墓。廣州市政府決定在原址興建大型古墓遺址博物館。博物館的 陳列展出較全面地反映了2000多年前南越國時期嶺南地區 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的概況,為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研究提供了生動翔實的信息。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位于廣州市解放北路。1989年10月開放。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展館規模
博物館占地14000平方米。整體布局以古墓為中心,上蓋覆斗形鋼架玻璃防護棚,象征漢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墓的東邊為三層的綜合陳列樓,北邊為兩層的主體陳列樓,用環繞的回廊上下溝通將三座建筑物連成整體。博物館在外型、裝飾及用材方面也獨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紅色砂巖,所以展館的三個組成部分的外墻,也選用紅砂巖作襯面。
全館共有10個展廳,4800多平方米。1988年開館以來,共接待觀眾超過175萬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已被選進世界80個著名博物館之中。該館是廣州越秀山一象崗文化史跡游覽線的主要景點,建筑以軸線對稱布局,按參觀路線依山建館,拾級而上,把展館、墓室及擴建之展室連成有機整體。
西漢南越王墓位于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該墓于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發掘時,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西漢南越王墓已開辟為博物館。
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漢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獲最大的一座。它的發現,為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開發、物質文化的發展、南越歷史,以及廣州早期城市的歷史發展、漢越民族文化的融匯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截至2013年,南越王墓已出土珍貴文物1000多件(組),有15位殉葬人,是截至2013年為止,嶺南地區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陪葬物最豐富
的漢初古墓,也是唯一的一座全用石塊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現壁畫的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銅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銅編鐘樂器3套,銅鼎36個,銅鏡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墓主身穿的玉衣殮裝已復原,它是中國截至2013年為止發現完整的西漢玉衣中年代最早又是唯一的"絲縷玉衣"。墓中出土藍色平板玻璃、世界第一套套色印花銅版模、非洲象牙等,都是一批有意義的稀世珍品。。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譽為"嶺南文化之光"和"國寶"。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常設展覽
文物展
南越王趙眜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墓中出土各類隨葬品一萬余件,以玉器中墓主身穿的"絲縷玉衣"為中國考古首次發現。青玉角杯、十一套組玉配飾、五十八件玉劍飾等都是漢玉中的重大發現。銅器中刻有"蕃禺"銘文的鼎、刻戰船紋的提筒和刻有"文帝九年"銘文的句鑃都至為重要。還有古波斯銀盒、藍色平板玻璃牌飾等大批珍品。出于墓主身上的龍鈕"文帝行璽"金印和"趙昩"玉印,確證墓主為第二代南越王。墓室內外還發現十五個殉人。本展覽分為五個單元:文帝金印、主室瑰寶、墓中殉人、御庫藏珍、鐘鳴鼎食。
瓷枕展
現有館藏陶瓷枕四百余件,其中有兩百余件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楊永德先生與夫人楊張瑞貞女士捐贈。這批枕的年代由唐迄元,以宋金時期為多,釉色五彩紛呈,造型多式多樣。窯口以唐宋以來北方產區的河南、河北為主,有鞏縣窯、磁州窯、登封窯、寶豐清涼寺窯、定窯、耀州窯以及南方的長沙窯和景德鎮窯等。這批陶瓷枕數量之多,
品類之眾,窯口之廣,在國內外實屬罕見。為了表彰香港著名文物鑒藏家楊永德先生的愛國情懷,1993年博物館還特設專門展廳展示其捐贈的兩百多件陶瓷枕,按年代和窯口進行分類陳列,反映了陶瓷枕的源流和興盛情況。
看了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