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原子彈誰發明的
原子彈(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原子彈誰發明的,希望能幫到你。
關于中國原子彈誰發明的
為了能夠在冷戰期間抗衡擁有核武器的美國與蘇聯并且將其作為一種嚇阻武器,早在1953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便開始對核子動力進行研究。1959年6月中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周邊建設實驗基地,一方面邀請曾于美國留學的原子核物理學鄧稼先領導技術團隊開發,另一方面也不斷透過同樣為共產主義國家的蘇聯于1950年開始所提供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并且在蘇聯援助下也開始興建自己的研究反應爐(Research reactor)與相關設備。然而之后中國與蘇聯之間的關系漸趨冷淡,1959年6月時蘇聯開始停止針對中國和武器研發計劃的援助,并且在1960年時撤離所有蘇聯的技術協助人員。
為此中國研發團隊決定發展較為簡單的濃縮鈾炸彈制造技術,但這也意味著有毒核廢燃料和放射性钚的后續分離處理更為困難。到了1964年10月16日時,中國成功于羅布泊試驗場的596核子試驗中引爆第一枚核武器,這次核武器試驗大約測得了2.2萬噸爆炸當量的威力。而在2年后,中國則依照蘇聯制的導彈樣本另外開發出能夠搭載核彈頭的導彈。緊接著在1967年同樣于羅布泊展開的第六號實驗試爆第一枚百萬噸級的氫彈,這使得中國成為歷史上從核裂變武器發展至核聚變武器所花費時間最短的國家,而中國在兩彈一星計劃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其國際地位。
中國原子彈誰發明的任務
中央決定以自力更生為主研制原子彈。后來又決定自力更生為主研制導彈和自行研制人造衛星,統稱“兩彈一星”。原子彈和氫彈是二機部負責,導彈是國防部五院(后來的七機部)負責。毛主席對原子彈研制有一個批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中國科學院就是按照中央確定的“大力協同”和“三家擰成一股繩”的精神,主要承擔原子彈和導彈研制中一系列關鍵性的科學和技術任務,包括理論分析、科學試驗、方案設計、研制以至批量制造所需的各種特殊新型材料、元件、儀器、設備等。至于人造衛星,則從構思到建議,都是由中國科學院提出,先后兩次上馬(1958年、1965年)。由以周恩來為主任、羅瑞卿為秘書長具體領導這項工作的中央專門委員會批準后,在國防科委的統一組織下,由中國科學院負責整個系統的技術抓總,并負責研制衛星本體,七機部負責運載工具,科學院和四機部共同負責地面測控系統。
科學院對黨中央下達的“兩彈一星”任務非常重視,并由裴麗生副院長具體抓“兩彈一星”研究工作的安排落實。為了便于工作,在每一個研究所都安排幾個拔尖的中年科學家作學術秘書,通過他們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再找其他科學家談工作。中國科學院為了落實“兩彈一星”的研制任務,把管理機構分為兩個口:一個是計劃局,管不承擔國防任務的單位;一個是新技術局,管承擔國防任務的單位。
新技術局管的單位雖然不及計劃局多,但是,它管的所都是大所,參加“兩彈一星”研制任務的科學研究人員占全院科研人員的三分之二。谷羽是新技術局局長,宋政是副局長,陸綬觀是處長,幫助谷羽工作。谷羽是胡喬木同志的夫人,喬木是毛主席的政治秘書,住中南海。谷羽很熱心、活躍、能干。她對國家計委和中央各部比較熟悉,去談工作,互相支援、協作,很方便。有時候毛主席向她問起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有關情況,還可以向毛主席當面反映。
新技術局除了項目所需的經費、器材優先得到保證以外,還有很多非標準設備可以安排到各產業部門協助加工制造。研究室、實驗基地用的非標準設備,由科學院研究所設計,由各有關產業部門按時制成,保證質量,按時交付使用。由國防科委統一管這方面的工作,派軍代表駐廠監督,提出設計的研究所也可以派員駐廠監督。
自力更生為主,就是主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開展科研。當時研究核科學與核技術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還有一些分散在中國科學院的20多個研究所和其他部門的研究機構與大專院校。爭取外援為輔,主要是蘇聯答應幫助我們在北京某地建一個7000千瓦的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這個反應堆全部歸中國科學院管。此外,在另一個地方建一個濃縮鈾工廠,造原子彈的關鍵原料是濃縮鈾。
看了中國原子彈誰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