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歷史沿革介紹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歷史沿革,希望能幫到你。
北京的歷史建制沿革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后人于薊,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國滅薊國,遷都于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于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于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后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后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后,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后被后唐消滅。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云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于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于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交通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從這一時期起,北京成為中國的首都。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后奪得皇位后,于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于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明清時設置順天府管轄首都地區,地位與今日的北京市類似,但管轄面積不同。
清兵入關后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并簽訂《北京條約》。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打進北京,大量文物被侵略軍和壞民劫掠。[1] 1901年在京與十一個國家簽署了《辛丑條約》。
辛亥革命后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占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下臺。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范圍規格與順天府大致相同,直轄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后,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后改為北平市,隸屬于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被日本占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為北平。北平市所轄范圍較之前順天府、京兆地方及今日北京市為小,大致包括今西城區、東城區全境,朝陽區大部、海淀區南半部、石景山區南部和豐臺區北半部。
1949年1月,在原國民黨時期20個區的基礎上臨時劃定32個區,4月將32個區合并為26個區,6月接管任務完成后調整為20個區。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北京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1952年,北京市由華北行政委員會領導。7月,將河北省宛平縣全部及房山、良鄉2縣部分地區劃歸北京市。
1956年~1958年間,將河北省昌平、良鄉、房山、大興、通縣、順義、平谷、密云、懷柔、延慶等縣劃歸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區域。
1956年3月9日,撤銷昌平縣,將昌平縣所屬行政區域(高麗營鎮除外)劃歸北京市,并命名為昌平區。將河北省通縣所屬的金盞、長店、北皋、孫河、崔各莊、上新堡、前葦溝等7個鄉歸北京市。
1958年3月,河北省通縣專區所屬通縣、順義、大興、良鄉、房山等5縣及通州市劃入北京市。其后撤銷西單、西四兩區,合并設立西城區;撤銷東單、東四二區,合并設立東城區;撤銷前門區,并入崇文、宣武二區;東郊區改名為朝陽區;撤銷石景山區,分別劃歸豐臺區、海淀區和門頭溝區;京西礦區改名為門頭溝區;撤銷通縣和通州市,合并設立通州區;撤銷良鄉、房山二區,合并設立周口店區;撤銷大興縣,改為大興區;撤銷南苑區,劃歸朝陽區、豐臺區和大興區;撤銷順義縣,改為順義區。
1958年10月,河北省所屬懷柔、密云、平谷、延慶4縣劃入北京市。
1960年1月7日,撤銷昌平區,恢復昌平縣;撤銷順義區,恢復順義縣;撤銷通州區,恢復通縣;撤銷大興區,恢復大興縣;撤銷周口店區,恢復房山縣。至1960年底,北京市下轄東城、西城、宣武、崇文、海淀、朝陽、豐臺、門頭溝等8區和昌平、延慶、懷柔、密云、順義、平谷、通縣、大興、房山等9縣。
1967年8月7日,撤銷石景山辦事處,設立石景山區。
1980年10月20日,設立燕山區。
1986年11月11日,撤銷房山縣、燕山區,設立房山區。以原房山縣和燕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房山區的行政區域。[3]
1997年4月29日,經國務院(國函[1997]30號)批準,同意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以原通縣的行政區域為通州區的行政區。
1998年3月3日,經國務院(國函[1998]17號)批準撤銷順義縣,設立北京市順義區,以原順義縣的行政區域為順義區的行政區域。
1999年9月16日,北京市撤銷昌平縣,設立昌平區。
2001年3月2日,北京市撤銷大興縣,設立大興區。
2002年2月7日,北京市撤銷懷柔、平谷兩縣,設立北京市懷柔區、平谷區。
2010年7月1日,北京市撤銷原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北京市東城區;撤銷北京市原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
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銷密云、延慶兩縣,設立北京市密云區、延慶區。至此,北京告別縣治時代。
北京的歷史沿革
看了北京的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