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的歷史沿革
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華安,永定等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福建土樓的歷史沿革,希望能幫到你。
福建土樓的歷史沿革
形成階段
宋元時期(公元11世紀~13世紀),是福建土樓的形成階段。早期的土樓規模較小,結構較簡單,大多沒有石砌墻基,裝飾也較粗糙,形式上基本為正方形、長方形。對于最古老的土樓的研究,發現最早記載“土樓”的文獻是《重修虔臺志》。
發展階段
明代(14世紀末開始至17世紀初),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民愈益重視教育,置學館,設書院,勸民入學,漸成風氣。通過科舉致仕不斷涌現。這些發跡官宦之家,大興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筑規制興建土樓,建筑形式漸趨考究,功能也向多樣化發展,標志著福建土樓進入發展階段。
鼎盛階段
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清代、民國),該地區條絲煙、茶葉等加工業蓬勃興起,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各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長,為維護家族的共同利益,勢必建造更大規模的樓房,讓眾多的宗親幾十人或幾百人聚族而居,以適應家族的興旺,居住的安全,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圍樓以及方形、圓形等豐富多姿的土樓,其特點為規模宏大、類型多樣、工藝精湛、裝飾華麗。在晚期,外來文化影響在部分土樓建造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這是福建土樓的鼎盛階段。
延續階段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后,當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樓,一直延續至今。這時期,土樓建筑比較注重實用性,結構簡練,缺少華麗的裝飾。這是福建土樓的延續階段。
福建土樓簡介
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華安,永定等地。土樓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將未經燒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墻板夯筑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樓產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圓樓均在永定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歷史。
土樓是中原漢民即客家先民沿黃河、長江、汀江等流域歷經多次輾轉遷徙后,將遠古的生土建筑藝術發揚光大并推向極致的特殊產物,福建土樓以分布廣、保存完好而著稱。分布范圍以福建西南地區尤為集中,總數達30000多座,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福建土樓是客家文化的象征,福建土樓故又稱"客家土樓"。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主體的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1年8月30日,福建土樓(永定·南靖)景區榮膺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看了福建土樓的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