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地震歷史介紹
安慶市境位于大華北地震區南部,因此極易發生地震,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安慶地震歷史介紹。歡迎欣賞閱讀。
安慶歷史上的地震
元元統元年十一月十三(1333.12.28.)安慶路潛山縣地震。
至元元年十二月二十八(1336.1.20.)安慶路地震,所屬宿松、太湖、潛山三縣同時俱震,廬州、蘄州、池州亦知之。
明建文元年三月(1399.4.15—5.13間)桐城、望江地震。
成化十七年二月初十(1481.3.18.)安慶府地震有聲,望江、潛山、太湖、宿松、桐城等縣同時有地震聲。
弘治十年五月(1497.6.10—7.8間)懷寧、望江、潛山、宿松、桐城天鳴地震。
嘉靖二年正月(1523.1.27—2.24間)望江、宿松地震。
嘉靖十三年十二月(1535.1.24—2.11間)池州府地震達春,其聲如雷,山谷震響,江水沸岸,屋瓦傾覆。
嘉靖十四年(1535)春地震,有聲如雷,山谷震響,江水盡沸。
萬歷十二年二月初六(1584.3.17.)安慶府地震。望江、潛山、桐城、宿松等縣俱震。
萬歷十三年二月初六(1585.3.6.)巢縣南地震,懷寧、桐城、潛山受其波及均震。
萬歷十六年三月初七(1588.4.1.)望江地震,疫大作。
萬歷十九年二月二十一(1591.3.16.)夜望江地震。
天啟三年十二月二十二(1624.2.10.)江蘇揚州地震,波及安慶。
天啟六年十一月十八(1627.1.5.)安慶府地震。
崇禎四年七月(1631.8.18—8.26間)望江地震。
崇禎七年正月二十八(1634.2.25.)安慶府地震,屋宇傾動。桐城、潛山、望江、太湖均震。九月(10.22—11.20.)望江地又震,迅雷疾雨,河水泛濫如春潮。
崇禎八年正月初一(1635.2.17.)安慶府地震,桐城地震有聲,自西北響至東南,潛山、太湖、宿松、望江皆震。三月十五(5.1.)桐城、望江地震。
崇禎十一年八月十一(1638.9.18.)安慶府地震有聲,怪風拔木轉石。十月十四(11.19.)夜桐城地中有響聲如雷,自西北至東南,窗戶俱震動。
清順治四年十月十二(1647.11.8.)桐城地震有聲。
順治七年二月十六(1650.3.17.)夜桐城地震3次。
順治八年正月初一(1651.2.20.)建德(今東至)地震。十月初三(11.15.)桐城地震。
順治九年正月初一(1652.2.10.)安慶府大雪,夜地震,望江、太湖皆地震。二月十四(3.23.)安慶府地震有聲,潛山、宿松、太湖、望江、桐城、石臺、貴池均震,震中在霍山東北。
順治十一年正月初一(1654.2.17.)安慶府地震有聲。
順治十三年(1656)桐城地震有聲。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1668.7.25.)安慶府地大震。墻屋有傾倒者,受山東郯城、莒縣間地震嚴重波及。
康熙十二年六月十七(1673.7.30.)桐城地震。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1679.9.2.)桐城地震。次日再震。
乾隆十五年四月十四(1750.5.19)望江地震。
乾隆三十三年(1768)冬,懷寧地震。
乾隆五十六年七月(1791.7.31—8.28.)懷寧地震。
道光十六年八月(1836.9.11—10.9間)桐城地震。
道光十七年(1837)中秋夜地震。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8.6—9.4間)桐城地震。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1845.5.6—6.4間)桐城地震。
光緒三年(1877)懷寧地震。
民國6年(1917)1月24日,安慶受霍山地震波及。發震時刻8時48分12秒。安慶城地震約1小時,屋宇動搖,東南門外江岸崩塌數丈,西門外有民房倒壞。2月22日安慶又受霍山地震波及,上午10時地震,約3分鐘,比1月24日為弱。
民國7年(1918)2月13日廣東南澳大地震,安慶有感。
民國19年(1930)8月31日晨8時05分,安慶地震10秒鐘,自北而南地中隱有雷鳴,塘水被震成波,無損失。
民國23年(1934)3月18日晨8時安慶地微震,約3秒鐘,震源在安徽霍山、潛山間。
1954年6月17日合肥、六安一帶地震,波及安慶。發震時刻10時08分39秒。
1963年3月13日安慶地震。震中位置北緯30.5°、東經117.0°,震級4級,發震時刻19時32分22秒。
1979年7月9日江蘇溧陽地震,安慶有感。
1981年11月22日皖河農場地震,震感明顯,并有地聲。12月15日懷寧李墩地震,市西郊有感。
1984年9月25日巢湖地震,市東北郊有感。10月16日安慶地震,市區震感明顯,有地聲。
安慶地震介紹
安慶市境位于大華北地震區南部,在郯—廬深大斷裂帶東南一側和揚—銅地震帶西段,境內有北東走向的長江斷裂帶通過。地殼厚度36公里左右,所發生地震均屬構造地震,震源深度10~30公里。震害主要受揚—銅地震帶、郯—廬地震帶和大別山地震區中級以上地震的波及影響。從史料記載的破壞程度看,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1668.7.25.)山東郯城8.5級地震和民國6年(1917)1月24日安徽霍山6.2級地震影響為最大,烈度達6度。
據記載,市境及鄰近地區歷史上發生的有感地震屢見不鮮,本世紀60年代以來地震活動有所增強,在揚—銅地震帶西段有一系列4~5級地震。1963年3月13日市內發生自有測震記錄以后的最大地方震,震級為4.25級。1971—1984年市境及周圍地區發生Ms≥1.0級地震共24次,最大震級3.4級。此外,頭坡斷層為境內最重要的大斷層,有跡象證明它仍有活動。
謝家墩—菱湖次級斷層亦可能受主斷層活動影響,不排除再度復活的可能,同時謝—菱斷層線穿越城區建筑密集帶,也可能增加其自身不穩定因素。
看了安慶地震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