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韜的人物生平
溫韜別名李彥韜,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梁國人,曾擔任刺史、節度使等職位,任職七年內,利用職務之便盜遍了大大小小的唐皇墓陵,唯一逃過一劫的只有唐乾陵。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溫韜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溫韜的人物生平
溫韜,后更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溫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陜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有一個傳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迷信者遂傳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了。溫韜在長安做了七年行政長官,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溫韜趁戰亂,在其任期內盜掘開的。溫韜盜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有明確記載。
溫韜在史料記載中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民國時期的孫殿英和他比起來也是小巫見大巫。
溫韜所盜陵寢之多,堪稱有史記載之最。在他任節度使的七年時間內,唐朝諸帝的18個陵寢竟然被他一一光顧。(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溫韜和黃巢一樣,他也興動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不解其中緣由,但他也是心有余悸,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溫韜盜陵時一般都率領眾兵,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在當時,偷墳掘墓是不赦的大罪,雖然五代時期中國社會動蕩不堪,但在老百姓心中卻是難以原諒的。可見,此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盜墓,并將所盜物品編成名冊公諸于世,其膽量之大為令天下所有盜墓者之楷模。
從史書上記載的溫韜的生平來看,這是一個狡詐善變的人物。他對朝代的更替看的很開,誰的勢力強大一些就依靠誰。不過在動蕩的年代這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中國的死節之士歷代都層出不窮,只是溫韜不肯做罷了。
溫韜的毀滅,其根源還是他沒有掌握好度。早年盜陵的臭名,善變的性格注定為統治者不喜,雖然他有大批的寶藏來打點上下,甚至連后唐莊宗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都能賄賂,但最終溫韜還是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殺。在當局者的眼里,他是一個生有反骨的人,今天你能夠反了后梁,明天就能反我后唐。今天你能盜先唐的陵寢,明天就有可能盜我的陵,這樣的人,在非常時期還有些利用價值,在時局平定后是一定不能讓他生存下去的。所以也是他遭受滅門的根本原因。
溫韜唯一一座沒有盜成功的墓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滅。和黃巢一樣,他也興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還是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看了“溫韜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乾陵葬了什么人
2.唐太宗做的最不厚道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