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烈王姬午歷史簡介
引言:在位時承認趙魏韓三家分晉,政治立場上支持趙魏韓從而間接引發田齊代姜導致戰國臣克君,父克子,兄克弟的混亂時期。
周威烈王姬午歷史簡介
周威烈王(?—前402年),姬姓,名午,周考王之子。在位24年(前425年——前402年在位),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陽市。公元前403年,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此即“三家分晉”。也是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也有人認為前476年是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中國東周第二十代國王。 周考王十五年,崩,周威烈王即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標志著春秋時代的結束,緊接著是戰國時代的來臨,本年也是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的起點,司馬光還為三家分晉一事發表長篇的感言。二十四年(前402年),病死。葬今河南省洛陽市。其子驕繼位。
周威烈王姬午生平
周威烈王,在周考王死后繼位。在位24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陽市。周威烈王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03年,分別冊封魏、趙、韓為諸侯國。
魏國當時的國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進行改革,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
趙國國君烈侯也任用公孫連等一批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效率,節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死后的謚號為威烈王。謚法:猛以剛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資治通鑒》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始寫起。
周威烈王姬午冊封三晉
考王死后,其子姬午即位,是為周威烈王。周威烈王覺得自己這個天子比較沒有安全感,打算對諸侯施以一些“恩澤”換取諸侯的支持。
可是大周天子發展到考王的時候,已經到了無土可封的地步,實質性的“恩澤”最后徹底用盡了,就只好用名義上的恩澤來討好諸侯了。所謂名義上的恩澤,就是指名義上爵位的冊封。
當年(公元前453年)周貞定王的時候,晉國的三個大夫(當時的大夫都是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的)——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合力攻滅了最后一家貴族——智氏,瓜分了晉國的全部領土,晉國國君已經淪為三家手中的傀儡。因此,這三家大夫雖然實質上已經相當于三個獨立的國家了。
雖然三家實質上已經是獨立的國家,但是在名義上,卻還是大夫之國,而非正式的諸侯。這樣,在外交方面,三家就顯得很沒有面子了。
周威烈王投其所好,在公元前403年,正式冊封魏、趙、魏三家大夫為諸侯國,三家大夫按照禮儀叩謝王恩,周威烈終于又享受了一次天子的感覺。
大約是心滿意足了的緣故了吧,姬午在冊封三家之后的第二年,就高高興興的死去了。
延伸閱讀:
周威烈王姬午歷史影響
在位時承認趙魏韓三家分晉,政治立場上支持趙魏韓從而間接引發田齊代姜導致戰國臣克君,父克子,兄克弟的混亂時期。
周威烈王春秋末期,天子號召力已弱但仍可號令魯、燕、宋、鄭等諸侯,使齊楚不敢欺周。三家分晉后又承認田氏齊國代呂氏齊國,齊晉皆為東周開國時的重要成員。作為天子的威烈王支持三家分掉晉國即使周王室少了一座靠山又引發了戰國下克上的大潮,自此燕,楚,魏,趙,韓,齊,秦紛紛稱王不復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
周王室從此再無翻身之日。
周威烈王加速周王朝覆滅的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