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思
愛德華·希思出生于肯特郡的布羅德斯泰斯,畢業于查塔姆樓文法學校、牛津大學,經歷了保守黨內的重要轉變。英國軍人、政治家、音樂家,英國前首相都是愛德華·希思身上的身份,那么,下面給大家介紹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思。
希斯與其愛德華·希思1970年代的英國首相一樣,經歷了十分艱難的日子。愛德華·希思甫上任后不久,財政大臣伊安·麥克勞德(Iain Macleod)即于1970年7月20日遽逝。麥克勞德的死,使很多原先計劃好的經濟政策(包括把稅制由直接稅改為間接稅)都被迫暫緩實施,而“塞爾斯登文件”也在1972年擱置起來。另外,改革工會成為了當時的一大難題,在以往,不論是保守黨還是工黨政府,都未能成功對工會進行改革,而希斯上任首相的時期,工會更日益變得激進好斗。結果,希斯對工會的改革變成為長時間的政治角力,但通脹和失業情況卻愈益嚴峻。
愛德華·希思到了1973年,全球又正值陷入了能源危機,希斯唯有對工廠實行三天工作周,以減低能源消耗。總言之,這些事件已經使希斯政府的聲望大大下降。
希斯政府又曾削減社會福利方面的開支,愛德華·希思的教育大臣撒切爾夫人,除了取消向學童免費供應牛奶外,又削減對公開大學的撥款。但如果比較日后撒切爾夫人的政府,希斯在這方面已顯得較仁慈了。
北愛爾蘭問題在希斯任首相期間急劇惡化,并在1972年爆發了著名的血腥星期日。當日,倫敦德里(Londonderry)舉行了非法游行,英軍向群眾開火,結果有14名手無寸鐵的人被擊斃,而希斯在2003年的一個聽證會上,聲明自己沒有推廣或同意在北愛爾蘭使用任何違法的武力。
事后在1972年7月,希斯指派愛德華·希思的北愛爾蘭事務大臣威廉·懷特勞(William Whitelaw)與愛爾蘭共和軍的代表在倫敦舉行非正式的會談,但會談沒有達成共識,希斯政府唯有接觸一些較溫和的北愛爾蘭黨派,并成功在1973年12月9日年發表了《桑寧代爾協議》(Sunningdale Agreement)。不過,《桑寧代爾協議》一直被愛爾蘭共和軍杯葛,而不少統一論者也對協議大表不滿,這引致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后來不再支持保守黨政府,使希斯政府的聲望進一步受挫,更成為愛德華·希思下臺的伏筆。
希斯任內較大的成就,是在1973年成功使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到了1974年2月28日,為了鞏固國民對保守黨的支持,希斯決定舉行大選,但選舉的結果卻是非決定性的。雖然保守黨在選票數量上取得相對多數,但由于失去了北愛爾蘭統一黨國會議員的支持,工黨在議席數量上卻得到了相對多數。希斯曾企圖尋求與自由黨組成聯合政府,不過卻遭到拒絕。
1974年3月4日,希斯宣布辭去首相一職,由工黨的威爾遜組成少數黨政府,復任首相,并在同年10月再次舉行的大選中,取得了些微的多數。至于《桑寧代爾協議》則在1974年5月28日,即希斯卸任首相后廢止。
基思·約瑟夫爵士(Sir Keith Joseph)與撒切爾夫人在1974年成立了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icy Studies),繼承了希斯的“塞爾斯登文件”,提倡激進的自由市場政策。
延伸閱讀:
希斯是一位出色的帆船運動員。愛德華·希思在1969年購入了首部屬于自己的游艇—“Morning Cloud”,并在同年于悉尼至荷伯特帆船大賽(Sydney to Hobart Yacht Race)中勝出。其后,愛德華·希思又在1971年和1979年的海軍杯(Admiral's Cup)帶領英國隊參賽,當中更在1971年勝出。
希斯也特別鐘愛于古典音樂,曾將一臺施坦威三角鋼琴搬到首相府唐寧街10號。
1970年到1974年,在位首相期間,愛德華·希思成了世界最為著名的業余指揮家,指揮過倫敦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卡拉揚親自邀請),芝加哥交響,費城管弦與克利夫蘭管弦等,還出過密紋唱片。與愛德華·希思合作過的音樂家有梅紐因,斯特恩,克爾鐘(Clifford Curzo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