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克倫威爾
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袖,同時他也是英國歷史中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1599年出生在英國的一個農業小鎮亨廷頓。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克倫威爾。
人物生平
1599年4月25日,奧利弗·克倫威爾降生在英國的一個農業小鎮亨廷頓。他的父親是小鎮上的一個中等鄉紳。克倫威爾的整個家庭環境完全是清教徒式的,他從小就受到清教徒的熏陶。亨廷頓小學也同樣充滿了嚴肅的清教徒氣氛,這一切在克倫威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616年17歲的奧利弗·克倫威爾進入劍橋大學。可是由于克倫威爾的父親故去,中斷了他在大學里的學習。
1617年夏天,18歲的克倫威爾不得不輟學回家幫助母親料理農莊,1620年8月克倫威爾同倫敦一個商人的女兒結了婚,開始全力以赴經營農業。當時英國正處于詹姆士一世昏庸統治時期,王權和 議會間的裂痕逐漸加大。1621年第三屆會議上因下議院反對詹姆士同西班牙結親,遭到詹姆士更加嫉恨,宣布禁止議會議論內外政策。這時由于國王女婿普法爾茨選侯弗里德里希在“30年戰爭”中失敗,處境艱難,詹姆士強制借款干預戰爭,但卻一敗再敗,迫不得已再開議會。然而一切已經來不及了,1625年查理當了國王。但查理一世的欺騙與偽善破壞了人們對他的信任。僅僅4年過后,國王與議會徹底決裂了。由于在對西班牙戰爭的態度上國王與議會發生嚴重的分歧,議會被解散。
1626年,由于急需資金迫使查理國王重新召集議會,加之寵臣白金漢的對外政策接連失敗,國內氣氛越來越緊張。國內形勢的變化也使克倫威爾在不斷探索自己的生活立場,考慮自己的使命。當國王命令在亨廷頓選舉兩名代表出席他的第三屆議會時,克倫威爾如愿以償,成了一名議員,從此他的道路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議會于1628 年3月在威斯敏斯特召開。克倫威爾第一次走進了下院,下院成了他學習政治斗爭的一所好學校。在議會中,克倫威爾看到了許多優秀演說家、反對派領袖。議會和國王的斗爭激烈。在暫時休會四個月后,議會第二次會議開幕,議會的主題也轉向清教徒十分擔心的宗教問題。清教徒的典型人物克倫威爾終于按耐不住了,請求發言。克倫威爾的第一次發言簡短而有力,猛烈的抨擊了受宮廷保護的天主教,主張保衛清教徒的利益。這次發言產生了很大影響,下院多數議員拒絕服從國王命令,并且通過《三項決議》提案,反對天主教,反對國王任意征稅。國王查理一世驚恐萬狀迅速調集軍隊強行解散議會。作為議員的克倫威爾一開始就堅決違抗國王的旨意。
展露鋒芒 奪取主動
解散議會后,查理一世開始了11年的漫長獨裁統治。一系列獨裁政策引起人民強烈不滿,危機四伏,起義思潮蔓延,騷亂層出不窮。英國革命形勢漸趨成熟。1628年議會解散后,克倫威爾回到亨延頓做起了紳士。1636年克倫威爾遷居到伊里城居住,成為該郡的最大鄉紳之一。這幾年里, 克倫威爾成了劍橋及鄰郡最受歡迎的人物。克倫威爾贏得聲望是同他確立的同專制制度斗爭的思想分不開的。國王查理一世的權威不斷上升,人們的反抗情緒也不斷高漲,最后終于導致了起義,迫使查理一世再次召集議會,克倫威爾信心十足地再次走進下院。1638年蘇格蘭人民舉行了起義。為了募集到錢和鎮壓起義,查理一世不得不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中的激進派認定:公開反對王權專橫的時刻到了。來自劍橋郡的議員鄉紳克倫威爾成了這一想法的領袖人物。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被選進18個各種議會委員會,并且成為一系列摧毀英國“舊制度”根基的重要法案的倡議人。 1640年11月9日,克倫威爾在議會中做了發言。克倫威爾在這次議會第一次會議期間最重要的活動是參加了憲法和宗教問題委員會的工作。
奧利弗·克倫威爾1642年8月,英國內戰爆發。1642年7月,克倫威爾肅清了劍橋的王黨,使之成了議會的堅強支柱。9月,克倫威爾以軍銜統率一支60名志愿者的騎兵團,這些為數不多的自耕農后來成了赫赫有名的“鐵騎”的核心。這一時期的活動很快把克倫威爾推到了革命的前臺。1643年初,埃吉山之役的克倫威爾從名不見經傳的騎兵越升為騎兵團首腦,經過努力,一支新型軍隊“鐵騎”建立起來了。“東部聯盟”部隊最初幾次戰斗,都是小規模的沖突,從5月到10月間進行了三次戰斗———格蘭薩姆之戰,蓋恩斯巴勒之戰和溫斯比之戰,克倫威爾在這些戰斗中立了赫赫戰功,起了顯著作用。但克倫威爾在議會中依然還沒有起多大作用,占絕對多數的長老會派一直主張拖延主和,結果后來導致初期議會軍失利。從1644年戰事一開始,國王方面就開始不利了,終于爆發了兩場決定性戰役:馬斯頓荒原戰役、納西比戰役。就1643年戰局判斷,幾乎整個英國北部和西部,即國土的四分之三,落入了國王手中,雖然“東部聯盟”軍隊在局部戰斗中取得一些勝利,但也沒能扼制住國王勢力的復蘇。在這樣情況下,議會開始重用克倫威爾。在議會的支持下,在馬斯頓荒原戰役中,克倫威爾有機會卓越地發揮了他的統帥才能。
1644 年7月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左突右擊,重挫王軍大獲全勝。馬斯頓荒原一役,最終樹立了克倫威爾的軍威。“鐵騎軍”的稱號也廣為傳播。不久克倫威爾成立了“ 新模范”軍,克倫威爾的“ 鐵騎”成了核心。他自己后來也成了統帥。1645年6月14日,克倫威爾率“新模范軍”大敗王軍,戰役以勝利告終。以后的軍事行動主要是肅清王黨守軍。 1646年5月,國王查理秘密離開牛津投奔蘇格蘭人,內戰結束。
徘徊歧路 出兵國外
奪取勝利的議會仍然受長老派控制且攫取了國家全部權力,而奪得勝利的下層人民沒有任何收獲。戰爭雖然結束,但稅收政策沒有改變,軍餉被拖欠,這引起軍隊和群眾的強烈不滿。議會和軍隊沖突開始了。不久議會決定解散“新模范”軍,消滅部分士兵的“叛亂”。1647年夏,士兵和軍外的下層人民中產生了有組織的政黨 ———“平等派”。10月“ 平等派”遞交《人民公約》,要求解散長期議會實行普選。克倫威爾在平等派和議會之間試圖調解:一方面許諾;另一方面積極站穩在軍隊中的腳跟。在閱軍大會上,萌芽狀態的士兵起義被鎮壓了。軍隊又重新成立了獨立派手中的工具。1648年,由于平等派運動,引起長老派恐慌,他們與國王勾結,重新升起王旗,各地紛紛爆發王黨叛亂,二次內戰開始。平等派和克倫威爾取得了協議,克倫威爾擔任了北方軍首腦,并一舉擊潰了蘇格蘭軍隊。到8月底,內戰便宣告結束,國王查理再次被抓獲。
1649年1月,議會上院宣布自己是英國最高權力代表者,下院宣布自己是國家的最高政權。英國事實上成了一個共和國。克倫威爾被任命為審判國王的審判員之一。30日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斷頭臺,從此克倫威爾向護國主的寶座又邁進了一步。革命獲得了勝利,封建君主制度被推翻了,5月19日,英國宣布為共和國。然而資產階級第一批勝利果實卻重重的落在了鄉紳和貴族手中。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克倫威爾開始鄙視人民群眾,他動用武力先后鎮壓了龍騎兵起義和掘地派運動。1649年8月1日,克倫威爾以愛爾蘭和愛爾蘭軍團總司令的身份率船隊和1萬名士兵離開首都,發起了對愛爾蘭的進攻。但1650年5月,仗沒打完,克倫威爾被召回國內。克倫威爾被任命為共和國整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重新披掛上陣,出兵蘇格蘭。結果蘇格蘭兵敗,成為英國殖民地。克倫威爾回到倫敦,首都為他舉行了空前隆重的歡迎儀式。此時克倫威爾的聲威達到了頂點,并且遠震國外。
顛覆共和 維護集權
1653年,克倫威爾驅散議會,自任“護國公”。 1653年12月12日,在預謀之下,議會全部權力移交給克倫威爾。這樣共和國徹底滅亡了,無限的權力集中到來克倫威爾手上。在蘭白的策劃下,制定了新憲法,克倫威爾把民政權和軍事權牢牢地掌握住了,但新憲法對他也進了一些限制。1654年2月16日根據新憲法,在威斯敏斯特宮為克倫威爾擔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護國主一職舉行了莊嚴的“登基”儀式。開始了他將近四年的護國主生活。克倫威爾在內政中表現出杰出的治國才干。他對王黨分子實行了“既往不咎”的政策;在對外政策上,通過長期談判,1654年同荷蘭簽訂了《航海條例》,此后同瑞典、丹麥締結了有利的商約。9月份,召開了護國政府第一屆會議。1655年,克倫威爾下令解散了企圖限制護國權力的議會。他還先后平熄了王黨騷亂,粉碎了平等派的反護國起義。在管理中,克倫威爾是頗有心計的。1655年夏天,他把全國劃分為12個區,分權管理,讓其具有清教特色,秩序井然。
1656年夏天,頒布廢除騎士領地制和取消封建稅務署的敕令;仿同查理一世,搞一些商品專賣權。但財政赤字讓克倫威爾不得不在1656年9月召開了第二屆議會,議會上克倫威爾同意議會提出的廢除制度,議會決定加冕他為國王。1657年6月26日,克倫威爾登上了國王的寶座。護國政府的財政狀況十分危急,國內經濟狀況不斷惡化,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克倫威爾始終未能穩定局勢。而此時的克倫威爾已58歲,健康狀況每況愈下,1658年9月3日奧利弗·克倫威爾溘然長逝了,享年59歲。克倫威爾的時代過去了,但這個時代以他為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成為其光耀史冊的偉大功績。[3]
身后不保 葬于母校
在之后的1660年,查理二世繼位,他將克倫威爾的尸體從埋葬的倫敦西敏寺掘出來,并且將其尸體象征性的進行上吊,在1658年還將其頭部綁在柱子向公眾展示。
據悉,克倫威爾的頭顱被多次進行買賣,直到1960年才最終找到一個下處埋葬,被葬在了劍橋的蘇塞克斯學院(Sidney Sussex College)地下。
這座教堂有一塊非同一般的匾,上書:“英國、蘇格蘭及北愛爾蘭之貴族保護者,該校1616~1617年校友,奧列弗-克倫威爾之頭顱,1960年3月25日埋葬于此左近之處。” 據悉,克倫威爾的其余面模被放置在沃里克古堡以及倫敦博物館內。
人物評價
克倫威爾對歷史的總的影響,他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將領,在英國內戰中打敗了保皇黨軍隊。既然在克倫威爾初露鋒芒之前的戰爭的初期,議會軍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失敗,看來要是沒有他,這支軍隊完全有可能不會取得最后的勝利。克倫威爾勝利的結果使民主制在英國得到了確立和鞏固。
這種結果不能被視為任何事件中都能產生的。在17世紀,歐洲許多國家都正在朝著君權更加神圣的方向發展;而民主制在英國的勝利,卻打亂了這一進程,在隨后的時間里,英國民主制的榜樣對法國啟蒙運動、法國革命和最終在西歐建立民主制都是一個重要因素。還有顯而易見的是,民主勢力在英國的勝利,對于在美國以及英國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建立民主制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英國在世界上所占領土很小,但是民主制卻從英國涌向世界的其他的一部分地區。
第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斗爭,最終以“光榮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任務。瑪麗和威廉三世雖然仍屬于斯圖亞特家族(后為漢諾威家族),但是,作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君主制已經被推翻了。第二,這次革命對英國本身的影響很大,它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證;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第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反映,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從此,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資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